〈二諦義〉:此依該章整理二諦義,於諸諦中按照聲聞、獨覺、菩薩乘列次說明。 世俗諦四種名者:一、世間世俗諦,亦說為有名無實諦;隱覆真理,當世情有,墮虛偽中,名曰世間;凡流皆謂有,依情名假說,名為世俗。第一世俗體者,《顯揚論》說:「謂所安立瓶、軍林等,我、有情等。」或無實體,或體實無,但有情名,都無體性。然通有用、無用二法:瓶等有用,我等用無。《涅槃》第十三云:「有名無實,如我、眾生乃至旋火之輪,及名、句等五種世法,是名世諦。」眾生等無用,火輪等體無。 聲聞乘:謂所安立瓶、軍林等,我、有情等。此中唯取所執實我,不取實法。設執實法,不障果故,亦不取之。
〈十二分章〉:十二分教總共有:一、契經;二、應頌;三、記別;四、諷誦;五、自說;六、緣起;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廣;十一、希法;十二、論議。十二種名稱,皆為攝受一切三藏教理。
〈諸藏章〉:素呾纜等三藏者,《成實論》說:「修多羅者,直說語言。」、《雜心論》說:經有五義,謂出生、涌泉、顯示、繩墨、結鬘五義。」今依照大乘所解釋:「梵言素呾纜,此名契經」。 阿毗達摩,達摩即是法義,阿毗有四種義:對法,數法、伏法、通法四種義。
〈諸乘義林〉:明了增減者,或者說一乘,如《法花經》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或者說二乘。世親《攝大乘論》初說:「上乘、下乘有差別故。」
〈五心章〉:率爾、尋求、決定、染淨、等流等五心,略以十二門分別: 一、列名; 二、辨相; 三、八識有無; 四、剎那多少; 五、亂不亂生; 六、諸心對辨; 七、初後廣略; 八、諸位闕具; 九、三性所收;十、緣生總別;
今擇〈總料簡章〉、〈唯識義林〉、〈諸乘義林〉、〈諸藏章〉、〈十二分章〉、〈斷障章〉等章內文大意以響: 〈總料簡章〉:建立三時教:以弘揚四阿笈摩等,是初時教;諸說般若空經,以隱密言義總說諸法無自性的緣故,為第二時教;以《華嚴》、《深密》、唯識經論教等顯了言說三無性,非空非有中道教故,立第三時教。 並以《雜心》、《成實》、《中》、《百》、《涅槃》古大德義,總立四宗:
2016年有幸於日本東京博物館與東京藝術大學見識到日本修復團隊於阿富汗巴米揚大佛修復工程的成果。 巴米揚大佛主要位於巴米揚山谷內的兩尊東、西大佛,東大佛為釋迦牟尼佛、西大佛,則為彌勒菩薩的立像雕刻,東大佛高三十七米、西大佛則高五十五米,為世界上最大的雕刻立佛像。塔利班炸毀的大佛,即是西大佛。巴米揚大佛建立於西元六世紀。 中國唐朝...
攝法歸無為之主,故言一切法皆如也;攝法歸有為之主,故言諸法皆唯識;攝法歸簡擇之主,故言一切皆般若。 今日與日本友人談及佛教大藏經編輯一事。他們的觀念還是落在大正藏最精準。 一般日本人並不知道民初歐陽竟無編輯的藏要三輯、以及金朝的趙城金藏。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疑似藉由日本最後的遣唐使圓仁(慈覺,為日本天台宗三祖)的名義,傳回北宋,其真如緣起品,非常有問題。 查詢了自己整理出來的大正藏後半部,將近六千三百二十一頁的日本法相唯識、中觀、俱舍宗諸論疏,皆無真如緣起說。有此說者,泰半為日本天台宗學者。 那麼,真如緣起,在中國呢?
佛法說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或四法印,由前三法印,加上有漏皆苦。 從世間法上體會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漏皆苦,最容易,所以,不論大乘、二乘見道皆是諦觀四聖諦:苦、苦集、苦滅、苦滅道諦,而於見道位前修四加行,如:暖、頂、忍、世第一法。 如《坐禪三昧經》說暖位必觀苦,觀緣如射博,如觀苦四種:因緣生故無常:諸苦因緣生,故非真常,乃是無常法。身心惱故苦:世俗法令身心俱受惱,所以為苦。...
回來後,洗澡梳洗一番。 隨後,靜坐些許。 靜坐,在佛教上的名詞稱為「止觀」、「禪那」、或者「三昧」,以止觀最能表達靜坐所要依止的方向,而「三昧」則需四禪後,修出世間禪為主,當然智者大師的著作常用「三昧」來替代止觀,但是得小心了解前行需要具備哪些緣? 緣於一境、作意觀察,如修止的時候,亟欲睡眠、則換成修觀,倘若修觀時,意念紛飛,則轉為修止。 睡眠無、雜念極少,順勢修止,專注所緣一境。 我是習慣依止念佛的淨念相繼的,以前修學過不淨觀、因緣觀、四大觀、阿那波那入出息觀等止觀法門,爾後則覺念佛淨念相繼不斷的止觀最得力,自身習氣,諸如:傲、慢、瞋等最容易伏除,止觀得力與否,端賴自身習氣是否得以伏除、暫不現行為好。
「從禪發慧,能斷結使。無定之慧,如風中燈。」---智者《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 連日來,每日修學止觀的時間約莫五小時。 止觀的書籍很多,大抵上,入門者、甚至深學者只需要先專注兩件事即可:* 止於一境(無分別影像)* 於所緣境作意觀察(有分別影像)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為天台小止觀,智者大師為了他世俗上的兄長所說的止觀法門,言簡內文短。 對於現在修學禪定(止觀)者,有許多幫助。倘若遇到下面的境界,則需要注意、辨別自己目前的情況、以及所謂的老師的情況。 有許多社會上的人教授人家靜坐(止觀、禪修),但很多人往往走錯了方向、錯用了心,與境界結合,或者說看見佛像為見佛性、或者說肉眼可見佛性等。 那麼,無肉眼者,是否則不能見佛性了呢? 所謂的佛性,指陳的是成佛的可能性、無漏種,而非是說你的肉眼真的見到了特殊現象、乃至根、塵、識所和合的假相。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關於分辨止觀真偽的方法,非常簡單,智者大師先說邪偽的禪法現象、再說真正的禪相,一般來說,邪禪,都是在色身上起了種種執著的作用,起了作用再對其中生執著想,就與鬼神法相應了,這一相應了,就會說自己是菩薩、聖者降臨,甚或者說是其他宗教的聖者降臨。
「摩訶男!何因、何緣眾生有垢,何因、何緣眾生清淨? 摩訶男!若色一向是苦,非樂、非隨樂、非樂長養、離樂者,眾生不應因此而生樂著。 摩訶男!以色非一向是苦,是樂、隨樂、樂所長養、不離樂,是故眾生於色染著;染著故繫,繫故有惱。 摩訶男!若受、想、行、識一向是苦,非樂、非隨樂、非樂長養、離樂者,眾生不應因此而生樂著。 摩訶男!以識非一向是苦,是樂,隨樂、樂所長養、不離樂,是故眾生於識染著;染著故繫,繫故生惱。 摩訶男!是名有因、有緣眾生有垢。」---《雜阿含經》81經
對於先前所提之疑問、佛法經典上等問題,因您所提到之問題實屬佛教數千年來眾多人之疑惑,本可撰書多部,然 佛以明示,菩薩造論本不欲顯己德、且諸多聖者亦造諸論以宏法教,如證等覺果位之...
問一:何謂止觀? 答:《瑜伽師地論》云:「云何名止?謂由修習循身念故;以觀為依,如理修止。又言止者,謂於其內正安住心。」「云何名觀?謂於內外諸大種色、及所餘蘊,正抉擇慧;說名為觀。」 一般之行者作意修學增上定學,有的是從「觀」門入手、有的是從「止」門入手、有的為二者兼修,然「觀」者若無建立於「止」上,則徒勞無功,有情皆能散觀一切所緣事物故,以是故,大多修持瑜伽之行者(非印度教之「瑜珈」),皆於所緣境中,首須諦觀一境作為所緣而修止,如念佛法門、四念住之身、受、心、法念住法門,乃至不淨觀、法身觀皆是如此。 初修止者,雖有雜念,然亦有一相續作意之念心所延續不斷,方可修成,並非執意壓制自心之虛妄想念,此中需恆時修持者方知,另外,如佛教裡頭三轉法輪之法相唯識學之根本大論---《瑜伽師地論》所言:「云何名觀?謂於內外諸大種色、及所餘蘊,正抉擇慧;說名為觀。」能對於諸法生起抉擇慧之正受觀察時,方可名為「觀」,如同上言,一般凡夫有情但為雜觀、散觀而已,如詩人、作家之觀察世間諸相後,於八識心王之五遍行心所有法之一的「想心所」之功能,即所謂有情在諸類名相、語句、文義以熏習為其所緣,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再依心所而起,與八識心王俱轉相應,而取相為其所攝法體,進而發言議為業, 方能取相後,進而生起對於諸法之思維觀察。
下午,走在中山北路上,靜靜的觀察著身心的運轉,體察著諸法無常的現起,思維著布施對於佛弟子所實際體驗的意義。 恰巧一位比丘尼法師行於此路上,托著缽、依著...
「過去,她一直都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的流亡是一種不幸。但此刻,她在問自己,這是否只是不幸的一種幻覺?一種以所有人看待流亡者的方式造成的幻覺呢?她難道不是用一套別人塞給她手中的標準在看待自己的生活嗎?」 「他們兩人就這樣被歸了類,貼上了標籤,人們評判的標準,便是他們對各自標籤的忠實程度(是的,大家竟然把這誇張地叫作:忠于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