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穆提社長隨筆:初發心

智者大師曾於「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中說:「第一調食者,夫食之為法本欲資身進道。食若過,則氣急身滿、百脈不通,令心閉塞坐念不安。若食過少,則身羸心懸、意慮不固,此皆非得定之道。復次,若食穢濁之物,令人心識惛迷。若食不宜身物,則動宿疾使四大違反。此為修定之初,深須慎之。故云身安則道隆,經云:『飯食知節量,常樂在閑處;心靜樂精進,是名諸佛教。』」

如經中所說,『若食穢濁之物,令人心識惛迷。』足見取食之重要,修禪者不可不慎,若有為法之心識昏沈,則不易修定、閱藏、乃至平日之身行易淪落於散漫中。

除了調食者,更須調心,靜坐觀心未?步行察念未?慎重。

 

除了發起普賢十大正願之外,一位修學佛菩提道的菩薩行者最初是如何發菩提心的?應當知道有幾種所緣的境界,而這幾種所緣的境界法,也是菩薩修學佛菩提道上的一切資糧。

那麼,是哪幾類呢?

彌勒菩薩說:「願我決定當證無上正等菩提,能作有情一切義利,畢竟安處究竟涅槃及以如來廣大智中,如是發心定自希求無上菩提,及求能作有情義利,是故發心以定希求為其行相。」

菩薩除了求證大菩提果之外,還要注意的是,「以一切有情眾生之利義為所緣境。」無怪乎 龍樹菩薩曾說:「利他即是自利。」我們可以從中認知到一件事情,亦即為一位想要修學大菩提果的菩薩,要最初發起大菩提心、大悲心並不是那麼簡單容易的事;在另一層次上來說,也許一位修學多年的佛弟子,更且未曾發過菩提心而誤說自身為修學菩薩道,這樣的舉止與輕率的言談,是應當值得我們引以為戒的,這極有可能會誤犯了大妄語而不知。

一切初發心菩薩,尚且以一切有情為所緣境,若沒有大悲等流,是極不可能做到的,雖然初發心菩薩即趣入大乘菩薩數中,此中雖為依據世俗理上而言,卻又證明了修學佛法並非是可以透過清談來達到、契證,而這也就成了部分眾生雖然發了菩提心,但因缺少對大悲菩提願的信受而有了不究竟的意義,什麼是不究竟?不究竟者,乃在於對修學佛菩提果滋生退轉之義,爾後反覆的薰習佛法後,又滋生了求證大菩提果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