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一:何謂止觀?
答:《瑜伽師地論》云:「云何名止?謂由修習循身念故;以觀為依,如理修止。又言止者,謂於其內正安住心。」「云何名觀?謂於內外諸大種色、及所餘蘊,正抉擇慧;說名為觀。」
一般之行者作意修學增上定學,有的是從「觀」門入手、有的是從「止」門入手、有的為二者兼修,然「觀」者若無建立於「止」上,則徒勞無功,有情皆能散觀一切所緣事物故,以是故,大多修持瑜伽之行者(非印度教之「瑜珈」),皆於所緣境中,首須諦觀一境作為所緣而修止,如念佛法門、四念住之身、受、心、法念住法門,乃至不淨觀、法身觀皆是如此。
初修止者,雖有雜念,然亦有一相續作意之念心所延續不斷,方可修成,並非執意壓制自心之虛妄想念,此中需恆時修持者方知,另外,如佛教裡頭三轉法輪之法相唯識學之根本大論---《瑜伽師地論》所言:「云何名觀?謂於內外諸大種色、及所餘蘊,正抉擇慧;說名為觀。」能對於諸法生起抉擇慧之正受觀察時,方可名為「觀」,如同上言,一般凡夫有情但為雜觀、散觀而已,如詩人、作家之觀察世間諸相後,於八識心王之五遍行心所有法之一的「想心所」之功能,即所謂有情在諸類名相、語句、文義以熏習為其所緣,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再依心所而起,與八識心王俱轉相應,而取相為其所攝法體,進而發言議為業, 方能取相後,進而生起對於諸法之思維觀察。
而三寶者,大論又云:「:復次由六種相,佛法僧寶,差別應知。一、由相故。二、由業故。三、信解故。四、修行故。五、隨念故。六、生福故。云何相故三寶差別?謂自然覺悟相、是佛寶(此明行者自覺悟所證諸法實相,方名為「佛寶」,為一切智者故);覺悟果相、是法寶(諸法果相者,為《法華》所言:『如是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之法理。);隨他所教正修行相,是僧寶。(此中所言行者依於所依之親教師教授五乘諸法,名為正修行相,離於此者,不名「僧寶」。) 」以是故,若無真實皈依此中所言之真實三寶者,俱非真實清淨所取境,然一切法唯心所現故,若於此了知一切世俗諦不過唯心所顯,乃至於修觀行位後,雙證二取空者,才能於此得法正受,若無者,即非真實信解三寶真義。
問二:何謂涅槃?。
答:如《佛地經論》所言:「涅槃即是真如體上障永滅義。由無漏慧、簡擇諦理,斷諸雜染,而證得故;亦名擇滅。如是擇滅,於真如上,假施設有;無別實物。至究竟位,說名涅槃。無所趣故,無臭穢故,離編織故,離稠林故;名為涅槃。」並非單只是『超越所有負面情緒、思惟與痛苦的層面』而已,依菩薩所言需於真如體上二障永滅(煩惱障、所知障)義故,方能名為「涅槃」真義,依大乘所言,聲聞但斷煩惱障卻未斷所知障,何謂「所知障」?《佛地經論》又提到:「所知障者:於所知境不染無知。障一切智,不障涅槃。(此中涅槃為聲聞斷煩惱障而證)雖有此障,見聲聞等,得涅槃故。」
而 佛在菩提樹上所證之涅槃,應當為《成唯識論》中菩薩所言之「無住處涅槃」,何謂「無住處涅槃」?論云:「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關於這幾點,應當需要細分法相。
末學以為,這即是我們所應當克期取證的,佛法並不同於世間法上能夠用「量化」之方式來做判斷與計度的,正因為它難以修學、難以取證二空所顯空性,以是故,諸多修學佛法者,乃至世間人無意於此「多作磋磨」而心生退轉義,此為正常之現象。昔者,民初淨土宗祖師 印光法師尚未出家前,即遭受其兄長之種種逼退修行、乃至強逼娶妻,然印祖卻又能堅其所欲修學之正道,故而造成今人所樂稱道之「印光大師」、乃至有所謂之「印光法師文鈔全集」問世,讓諸多修學佛法之行者,得以受用修學並依足以此批覽其所真修苦練之作為,這是值得我們仔細思維的;只能說生活於現代之眾生在世間福德上多於民初戰亂時刻,卻又於出世間之福德資糧上少的許多,妳想,時時享受諸樂的天人會想修學佛法嗎?以是故,諸多眾生無能真實了證「諸法無常」之確實性,這是值得商榷與深入探討之要點。
問三:何謂輪迴說。。
答:在印度宗教上,「輪迴說」皆普遍性的存在著每一教派,無論其所倡導之「本體」究竟為何者亦同此說所攝,然只有粗細之種種差異性爾。然佛教本身並認同於「靈魂說」,師姐舉基督教外國人所寫的「靈魂轉生的奧秘」一書所言,「人既為人,則便藉由不斷的輪迴為人而一直不斷的修正提昇靈魂的成長,直到完美便不再輪迴轉世。」關於此點,是問題重重的,依佛教法義而言,不說靈魂不滅論,他只證明了諸法緣起之俗諦,實在異於此說,會有有情生死輪迴之現行, 實在係因為不解諸法實相之理而造就種種異熟果報,在三轉法輪上而言(其實初、次二法輪亦同)乃在其根本識所攝藏之有漏法種帶舊種與後新薰故而構成三界法之五蘊十八界義,然異生(即是眾生)既有異生性之習氣,以是故,有漏法唯能與有漏法為緣,一般而論,人同分唯能思維人同分之現行境界(此與末那識之思量現境有關。)、地獄同分唯能思量地獄同分之現行境界、乃至畜生同分亦同,若無多聞薰習增上戒、定、慧三無漏學,實無能契證實相而無法出離此五趣輪轉之異熟果報。
然異熟果報體,即是緣起根本識,亦為 龍樹菩薩在《中論》中提及之「初心」,無著菩薩在《攝大乘論》云:「此中最初、且說所知依、即阿賴耶識。世尊何處說阿賴耶識名阿賴耶識?謂薄伽梵、於阿毘達磨大乘經伽他中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即於此中、復說頌曰: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如是且引阿笈摩證。復何緣故此識說名阿賴耶識?一切有生雜染品法、於此攝藏為果性故。又即此識、於彼攝藏為因性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或諸有情、攝藏此識為自我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然根本識並不同於靈魂說,此識互與七轉識互為緣起故,緣起法非為一因論故,而「五遍行心所」於人同分、畜生同分皆具此功能,異者,在於其功能性之強弱爾,如 初地菩薩 無著菩薩取自大論精華而造之《顯揚勝教論》中,提到:「今當略說作意觸受想思五種遍行心法作業。頌曰:引心、三分別,領位、審了相,得失等營為,名作意等業。論曰:引發於心,是作意業。三和分別,是觸業。領納違順俱相違位,是受業。審了位相,是想業。為造功德過失俱非,是思業。」畜生但與人之最大差別乃在於「名言種子」之差異,畜生道無表義名言故,何謂「表義名言」?即是俗世之種種文字語句。畜生道之有情但有「顯境名言」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