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長專欄 / President's Column
王穆提社長隨筆:云何有漏從思惟斷
人有沒有可能一方面野心勃勃,另一方面卻又對週遭受苦的眾生充滿慈悲心?有可能嗎? 當我們追求慾望所展現之幻境時,是否可能到達「無慾」的境界? 《大乘入楞伽經》云:「大慧,譬如火輪實非是輪,愚夫取著非諸智者,外道亦爾,惡見樂欲執著一異俱不俱等,一切法生。大慧,譬如水泡似玻璃珠,愚夫執實奔馳而取,然彼水泡非珠非非珠,取不取故,外道亦爾,惡見分別習氣所熏,說非有為生壞於緣有。」虛妄的境界法不正是那相似玻璃珠之水泡麼?在理上雖然瞭解諸法無常,但又無法脫離對於世間種種貪愛,不正猶若執取此色、聲、香、味、觸、法等珠為實有?
王穆提社長隨筆:正性離生
煩惱不斷相續,是很正常的。 逐日觀察自身煩惱現行,仔細的去觀察、不去分析它的對與錯,只是以看風景般的思緒去觀察著,念起、念落、念起、念落......不斷的。...
王穆提社長隨筆:諦觀生活
靜坐,代表著什麼樣的意義?是一湖死水?還是不斷流動的生命之水?沈靜於禪修裡的世界,是多麼的靜謐與和平,但,當自身下座後,是否亦能如此保持平等心?還是下了座後,心智還是一樣的膚淺與對世界充滿了敵意? 「佛教徒」這個字彙背後所含攝的深層意義是什麼?是一種表相的、但又如同世間上所有的制度一般,是那一湖的死水?沒有任何足以讓靈性呼吸的空間?佛法中並不認為有一個永恆不滅、從未改變的靈魂在身體裡面,人們有時候對所有的事物感到疑惑不解,但,經由若干時節後,隨波逐流似乎成了一種難以改變的趨勢。朋友說:「什麼是佛教徒?」我是這麼認為的,在宗鏡錄中有段話這麼說:『四大無主,身亦無我,此離能所之相,名為佛身。如是觀心不絕者,觀心行處,圓備實相,名菩提如來。一切眾生,即菩提相故。」能夠證解、信解這裡所說的話,即是佛教徒。
王穆提社長隨筆:影像相分必是蘊故,緣此為我
把手徹底的伸展於空氣中,自由的展示著,手心、手臂、與每根手指頭,似乎能感受到這種覺知性的不斷分別與計執,道路上的樟樹,還是一樣豎立在兩旁。 ...
王穆提社長隨筆:讀 清辯「般若燈論」
讀 清辯「般若燈論」與 宗喀巴之「菩提正道菩薩戒論」二論,般若燈論之造詣似乎與 無著之「順中論」立義大多無差,其「觀涅槃品」可與 安慧之「 大乘中觀釋論」參閱,另可再讀...
王穆提社長隨筆:報冤行
對於無量眾生而言,未來只是一連串重複無明之行為所造就之血水,永恆的輪迴代表著生命本身因無知而所開的玩笑,那麼,人生是否真的能夠越來越過的睿智?或者只是純然性的去輕視生命本身所受的苦?
王穆提社長隨筆:持戒
何謂「持戒」? 我想,這應當得視有情發心是否真切之課題,若不持戒,難修佛法,那麼,持戒的目的又是什麼?是否能夠對於戒學予以尊重,乃至對於佛陀所宣說之戒律能否了知其時空與背景之創立,也是個頗為重要之課題,如何生活在此娑婆五欲諸苦之惡世,乃至於如何面對那些對自身惡意誹謗之流者,是否還能夠繼續秉持著慈心觀之現行?
王穆提社長隨筆:雜阿含經(二十四)經略釋
【經文】: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羅睺羅:「比丘!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 羅睺羅白佛言:「世尊為法主、為導、為覆。善哉!世尊當為諸比丘演說此義,諸比丘從佛聞已,當受持奉行。」 佛告羅睺羅:「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王穆提社長隨筆:雜阿含經(三)經略釋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 「諸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堪任斷苦。」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王穆提社長隨筆:唯識四分說
K:唯識有云四分之說,何謂為四分?又有幾家之言? 略答:四分者,見分、相分、自證分與證自證分,共有四家之言,執唯一自證分者,乃 安慧論師所立,見、相二分者乃 難陀立義,見、相、自證分等三分為 陳那標指,而見、相、自證分與證自證分四分俱全者獨為...
王穆提社長隨筆:法苑義林章之「空不空如來藏」略答
K: 阿彌陀佛,接到你的來信,很歡喜你所提出的問題,觀K君之疑問當亦能造福同疑之有情菩薩,基於此之緣由,極為法喜充滿,你說想瞭解唐朝...
王穆提社長隨筆:【四加行】之頂法料簡
下明修學【頂法】之方法: 一、 忍法修證之後,數數修學增進轉上更名【頂法】。 A、 譬如乳變為酪。 B、 是人觀法實相,我當得苦脫。 二、次於三寶所能真實起現觀,生大信心: A、心愛是法是為真法能除種種苦患及老病死,是時思惟此法誰說?是佛世尊,從是得【佛寶】中信心清淨大歡喜悅。
王穆提社長隨筆:【四加行】之煖法料簡(引 坐禪三昧經)
依【坐禪三昧經】來談,行者欲修四加行之煖法前,當作四法緣之: 觀緣如射博:一、 觀苦四種: a、 因緣生故無常:諸苦因緣生,故非真常,乃是無常法。 b、...
王穆提社長隨筆:五蘊觀略釋
問曰:一般之凡夫修行者,如果想要求取解脫,應當如何修證呢? 答曰:應當修學兩種觀法:一、人空觀。二、法空觀。有情生死之本,莫過於人、法二執,迷惑身心總相,所以執著人我為真實有;迷惑五蘊自相,所以計著法我為真實有。計著人我者,當用初觀照之,了知五蘊乃是和合而假名稱之為人,一一諦觀後,但只見五蘊,求人我之虛妄相,終不可以得之。
王穆提社長隨筆:成唯識論中破一因論外道之略釋
論文: 成唯識論 (卷1) 【有執有一大自在天,體實遍常,能生諸法。彼執非理,所以者何?若法能生必非常故,諸非常者必不遍故,諸不遍者非真實故。體既常遍具諸功能,應一切處時頓生一切法。待欲或緣方能生者,違一因論。或欲及緣亦應頓起,因常有故。餘執有一大梵.時.方.本際.自然.虛空.我等,常住實有,具諸功能生一切法,皆同此破。】
王穆提社長隨筆:大慧宗杲語錄
天冷寒凍,特以 大慧普覺語錄某分供養菩薩行者: 「爾看他真歇說禪,都不計較,據學人問處,信口便說,更無滯礙。自然如風吹水,只為他實見實說。如普賢菩薩從佛華莊嚴三昧起,普慧菩薩如雲興致二百問,普賢菩薩如缾瀉以二千酬,又何曾思量計較來?蓋得法自在,稱法性說。如今人不曾親證親悟,只管百般計較;明日要陞座,一夜睡不著。這箇冊子上記得兩句,那箇冊子上記得兩句;鬪鬪湊湊,說得一片,如華似錦。被明眼人冷地覷見,只成一場笑具。」
王穆提社長隨筆:信州智常禪師
信州智常禪師者,乃是出生於本州之貴谿人也,年約髫髮之少即出家,想要志求禪宗之見性。 有一日,去參訪六祖慧能大師,六祖問說:「你從什麼地方來?想要求什麼事情呢?」智常禪師就說:「學人近日來去參禮了大通和尚,承蒙大通和尚開示宗門見性成佛之義理,但卻未決除自身對與此中道理之狐疑,爾後前往至吉州,遇到有人指點迷津,請我來投訪和尚您,還請和尚肯為我垂憐慈悲並且攝受我。」
王穆提社長隨筆:壽州智通禪師
壽州智通禪師者,乃是生長於安豐這個地方的人,起初閱讀【楞伽經】大概看了一千多徧,但是卻不曉得什麼是佛所說的三身四智之道理,就去參訪禮拜六祖慧能大師,以探求詢解其三身四智之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