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於是。尊者薄拘羅因此異學問。便語諸比丘。諸賢。我於此正法.律中學道已來八十年。以此起貢高者。都無是想。若尊者薄拘羅作此說。是謂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註:此中明斷「貢高我慢」之習氣。 二、復次。尊者薄拘羅作是說。諸賢。我於此正法.律中學道已來八十年。未曾有欲想。若尊者薄拘羅作此說。是謂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人有沒有可能一方面野心勃勃,另一方面卻又對週遭受苦的眾生充滿慈悲心?有可能嗎? 當我們追求慾望所展現之幻境時,是否可能到達「無慾」的境界? 《大乘入楞伽經》云:「大慧,譬如火輪實非是輪,愚夫取著非諸智者,外道亦爾,惡見樂欲執著一異俱不俱等,一切法生。大慧,譬如水泡似玻璃珠,愚夫執實奔馳而取,然彼水泡非珠非非珠,取不取故,外道亦爾,惡見分別習氣所熏,說非有為生壞於緣有。」虛妄的境界法不正是那相似玻璃珠之水泡麼?在理上雖然瞭解諸法無常,但又無法脫離對於世間種種貪愛,不正猶若執取此色、聲、香、味、觸、法等珠為實有?
煩惱不斷相續,是很正常的。 逐日觀察自身煩惱現行,仔細的去觀察、不去分析它的對與錯,只是以看風景般的思緒去觀察著,念起、念落、念起、念落......不斷的。...
靜坐,代表著什麼樣的意義?是一湖死水?還是不斷流動的生命之水?沈靜於禪修裡的世界,是多麼的靜謐與和平,但,當自身下座後,是否亦能如此保持平等心?還是下了座後,心智還是一樣的膚淺與對世界充滿了敵意? 「佛教徒」這個字彙背後所含攝的深層意義是什麼?是一種表相的、但又如同世間上所有的制度一般,是那一湖的死水?沒有任何足以讓靈性呼吸的空間?佛法中並不認為有一個永恆不滅、從未改變的靈魂在身體裡面,人們有時候對所有的事物感到疑惑不解,但,經由若干時節後,隨波逐流似乎成了一種難以改變的趨勢。朋友說:「什麼是佛教徒?」我是這麼認為的,在宗鏡錄中有段話這麼說:『四大無主,身亦無我,此離能所之相,名為佛身。如是觀心不絕者,觀心行處,圓備實相,名菩提如來。一切眾生,即菩提相故。」能夠證解、信解這裡所說的話,即是佛教徒。
把手徹底的伸展於空氣中,自由的展示著,手心、手臂、與每根手指頭,似乎能感受到這種覺知性的不斷分別與計執,道路上的樟樹,還是一樣豎立在兩旁。 ...
讀 清辯「般若燈論」與 宗喀巴之「菩提正道菩薩戒論」二論,般若燈論之造詣似乎與 無著之「順中論」立義大多無差,其「觀涅槃品」可與 安慧之「 大乘中觀釋論」參閱,另可再讀...
對於無量眾生而言,未來只是一連串重複無明之行為所造就之血水,永恆的輪迴代表著生命本身因無知而所開的玩笑,那麼,人生是否真的能夠越來越過的睿智?或者只是純然性的去輕視生命本身所受的苦?
何謂「持戒」? 我想,這應當得視有情發心是否真切之課題,若不持戒,難修佛法,那麼,持戒的目的又是什麼?是否能夠對於戒學予以尊重,乃至對於佛陀所宣說之戒律能否了知其時空與背景之創立,也是個頗為重要之課題,如何生活在此娑婆五欲諸苦之惡世,乃至於如何面對那些對自身惡意誹謗之流者,是否還能夠繼續秉持著慈心觀之現行?
【經文】: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羅睺羅:「比丘!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 羅睺羅白佛言:「世尊為法主、為導、為覆。善哉!世尊當為諸比丘演說此義,諸比丘從佛聞已,當受持奉行。」 佛告羅睺羅:「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 「諸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堪任斷苦。」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K:唯識有云四分之說,何謂為四分?又有幾家之言? 略答:四分者,見分、相分、自證分與證自證分,共有四家之言,執唯一自證分者,乃 安慧論師所立,見、相二分者乃 難陀立義,見、相、自證分等三分為 陳那標指,而見、相、自證分與證自證分四分俱全者獨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