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穆提社長隨筆:《大藏會閱》作者 會性老法師

多年前,南下屏東,為了拜訪「大藏會閱」的作者 會性老法師,法師今年業已七十七歲,因一次因緣下,聽說法師駐足於屏東萬巒鄉,不過,那時候並沒有去拜訪法師,因為當時正在專心參學從前所修學的法門,以致於時至今日才去參訪法師。 前去屏東時,舊疾復發,感覺色身無常,什麼是我的舊疾?因為自己是高度近視患者,特別容易因眼壓升高而倍感痛楚不堪,有時候眼睛痛時 ,連帶的腦神經也會跟著痛起來,那種疼痛的苦受如實印證了「諸受是苦」的法語,如果是左眼痛的話,相對的左腦中掌管視神經的部位也會隨之而痛,一、兩星期一次的習慣性舊疾復發,已經讓自身定期的觀察到色身無常之理,不論色身是否英俊挺拔、是否風乾福橘皮,當色身病痛的時候,眾生應當承受的業果還真的是無法避免。



《長阿含經》:「阿難!彼見我者,言受是我,當語彼言:『如來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當有樂受時,無有苦受、不苦不樂受。有苦受時,無有樂受、不苦不樂受。有不苦不樂受時,無有苦受、樂受。所以然者,阿難!樂觸緣生樂受,若樂觸滅受亦滅;阿難!苦觸緣生苦受,若苦觸滅受亦滅,不苦不樂觸緣生不苦不樂受,若不苦不樂觸滅受亦滅;阿難!如兩木相攢則有火生,各置異處則無有火,此亦如是,因樂觸緣故生樂受,若樂觸滅受亦俱滅,因苦觸緣故生苦受,若苦觸滅受亦俱滅,因不苦不樂觸緣生不苦不樂受,若不苦不樂觸滅受亦俱滅。阿難!此三受有為無常,從因緣生,盡法、滅法,為朽壞法,彼非我有,我非彼有,當以正智如實觀之。」如何去如實觀察到苦受的無我性?如同此經所說。

會性法師現在已經不能繼續講經,末學前去拜訪時,曾經因為不著方向而迷路,詢問了當地人,當地人泰半回末學云:「不知。」足見法師隱居之風範,後來晃了十幾分鐘後,在一座河堤旁遇到幾位出家法師,經由這番詢問後,才碰著了法師所駐足的「普門講堂」,入了門,進了儉樸的大雄寶殿,禮佛,禮完之後,友人進入旁邊的空地遇著了幾位比丘尼法師,向他們問訊之後,透露出想再次拜訪法師的因緣(茲因兄長上次以與兄嫂一同拜訪法師之故,再此與法師們多談幾句家常話),介紹末學是專程從台北趕來會見 會性老法師的,一位老尼師正與友人談起念佛的功德與老法師現在的身體狀況,後來,經由另一位法師先去詢問 會性老法師本人的同意後,再決定是否讓我們去大殿或會客室與老法師談法,過了幾分鐘後,那位法師(法名未經介紹而不知)就請我倆先去會客室等候法師到來,不到幾分鐘,只見一位老法師泰然亦步亦趨的向著我們而來,友人趕緊對我說:「那位就是 會性法師。」良真自然的對住世僧寶問訊,法師請我們坐在藤椅上,會中與法師詳談法義的機會並不多,因法師說道他現在的身體已經不太能多說話了,所以末學也不太好意思與法師深究法義,見 會性老法師的神態不太似年將七十多歲之老者,雖然走起路來已經不像常人一邊的健步如飛,但還是很誠心的接待我們這般年輕的佛弟子;談話沒有多久,大半都是兄長與法師兩人談話,末學傾聽其中的對話,不再多說什麼言語上的文字相。

回來途中,思維到覺得現代的修行者,往往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那就是邏輯辯論上的心態為何?許多人強調護法、乃至摧邪顯正,但往往只換得了過多的人我之爭,以及專在文字上打轉修行,真的有點可惜,人身難得,如果能夠彼此針對法義之不同點互相提出來共同討論,那真不知道能夠有多少人獲益,教法的傳承並不在於「人」身上,而在於法舍利,對於法義的修證,才能算是真實的傳承,一個修行者,如果老是抓他人的語病來破斥,實在不可取,能夠相互探討箇中之差別,才為勝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