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略分為二:一者、財施。二者、法施。此二者何類為勝?法施為勝,何以故?財施者,無佛出世說法時,亦能為之,重財施者,若不除我者,但得人天果報爾;法施者,有佛出世說法時,方能得證此施,破諸眾生一切邪見故,何謂邪見義?此中如執有神、無神、神性遍一切有情、能生三德等義,皆為 佛所俱破,以是故,十方恆河沙系之無量星球所居住之有情,聽受三乘佛法後,無不曉了法界真義,更而除執自性我見,故以法施為勝。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善男子!如汝所問,心心所法本性空寂,我說眾喻以明其義。善男子!心如幻法由遍計生種種心想,受苦樂故。心如流水念念生滅,於前後世不暫住故。心如大風,一剎那間歷方所故。心如燈焰,眾緣和合而得生故。心如電光,須臾之頃不久住故。心如虛空,客塵煩惱所覆障故。……善男子!如是所說心心所法,無內無外亦無中間,於諸法中求不可得,去來現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無,常懷染著從妄緣現,緣無自性心性空故。如是空性,不生不滅、無來無去、不一不異、非斷非常、本無生處、亦無滅處、亦非遠離非不遠離。如是心等不異無為,無為之體不異心等,心法之體本不可說,非心法者亦不可說。何以故?若無為是心即名斷見,若離心法即名常見,永離二相不著二邊,如是悟者名『見真諦』。」
然法施者,亦含財施。昔如菩薩大悲薰心,遍修世間出世間一切福行,以般若慧故,雖與世間有情所施之物雖同等,然所種之福德因緣多少者,但隨心優劣而分,如大心者能身心俱施,小心者不能自利、亦不能利他,何謂大心?觀一切有情皆為菩薩無量眷屬,故摩訶大悲心實為十方諸佛菩薩父母故。
大論(此依中觀所學之「大智度論」為據)云:「如舍利弗以一鉢飯上佛,佛即迴施狗而問舍利弗:『汝以飯施我、我以飯施狗誰得福多?』舍利弗言:『如我解佛法義,佛施狗得福多。』舍利弗者於一切人中智慧最上,而佛福田最為第一,不如佛施狗惡田得福極多,以是故知大福從心生不在田也,如舍利弗千萬億倍不及佛心。」是以行者布施持戒者、破戒者、無增上慢者、有增上慢者,若以平等心行布施,方名為「真布施」;又如布施畜生道所攝受之貓、犬諸類,比之於等同布施 佛菩薩與 阿羅漢諸聖者時,於此之布施,方名為「真布施」。行菩薩道者,若無大悲,不名菩薩,既為菩薩,當行等施以履波羅密之資糧,以是故,施者之福資糧,端賴觀其真實發心,而非徒具表象之虛妄布施,如一老婦發心燃燈供佛即是此義。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聲聞地》云:「如是勤修瑜伽行者,觀心相續,展轉別異,新新而生或增或減,暫時而有率爾現前,前後變易是無常性,觀心相續入取蘊攝,是為苦性觀心相續,離第二法是為空性觀心相續,從眾緣生不得自在是無我性,如是名為悟入『苦諦』。次復觀察此心相續,以愛為因以愛為集,以愛為起以愛為緣,如是名為悟入『集諦』。次復觀察此心相續,所有擇滅是永滅性,是永靜性、是永妙性、是永離性,如是名為悟入『滅諦』。次復觀察此心相續,究竟對治趣滅之道,是真道性、是真如性、是真行性、是真出性,如是名為悟入『道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