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穆提社長隨筆:為什麼幫助別人反而被人害呢?

為什麼熏的種子不是一直害別人,而是反過來被害?如何解釋感果時反過來呢?

略答:我們得先清楚種子分有漏、無漏。然有漏分善、惡、無記。

 

如,我們捐錢給人,捐錢這個行為實際上為無記,然自心生起淨、善念而有善業種,然對方若感恩我們所捐贈的錢,心懷感恩想,則於對方也形成了有漏善業種子,若對方收了我們捐贈的錢,但對方並沒有生起有漏善法的念,反而生起了對我們起害想,則對方其所種下的種子則為有漏惡種子。

所以,往往我們雖然自己行了善行,然對方並不這樣覺得,因為對我們行種種害想,於我則受惡果,然我們因為捐錢給他人的有漏善法並不因為對方對我們行惡果而消亡,善、惡不能抵,因為善、惡法於自心不能互相熏的緣故。正因為不能互相熏的緣故,才有善、惡等現行。所以,一般修定的人,並不會執著人天福報,修定的勝果,實際上大於世間上種種世俗善法。

阿羅漢證果,眾生依然愚癡,因為自心種子故。一為純無漏種,除回小向大劣無漏種外。眾生則為有漏現行。所以,眾生不增不減,縱使成佛也是如此。我是我、他人是他人,有、無漏種不同故,所以,唯識家才說理性佛性為無漏淨種。倘若說是心,則成外道。所以,為什麼我們需要受持菩薩戒? 所謂的退轉,就是因為遇到太多不可理喻的事情。明明我對他是善良的、付出許多,但他為什麼還要害我呢? 遭遇多次後,就退轉不再信受佛法。覺得佛法是騙人的。所以,了解種子說,再嘗試的觀察世間社會種種現象,就能了知佛法。所以成唯識論為什麼強調平等性智?就是自他平等。地前就得多分修習勝解行,而不是到了初地一下就有了。許多人誤解唯識所說,所謂的頓斷、漸斷義。斷之前,還得伏,不然怎麼斷?

中觀學者認為不必建立阿賴耶識,僅只建立意識,然意識不論是細心,依然有間斷,不能受持有漏、無漏種。若無種子,則成佛後也會變成眾生,眾生也現前是佛地。如果一切唯名言,那麼,名言也不能受持種子,誰能轉變此種子呢? 這也是為什麼月官與月稱辯論七年,最後月官勝出的原因。實際上,中國的吉藏大師對於中觀諸家早就有許多辨別了。

若一切唯名,則一切眾生皆依食住也不必建立了。若無四食,則無一切世俗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