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穆提社長隨筆:老北京的台灣人

來到北京工作的台灣人大概有兩類:
一者、認為北京未來會有改變,所以先卡位。
二者、在台灣混不下去,所以只能前往異地工作。

兩種人各有不同的性格特質,第一者、對於未來充滿了願景,願意投注自己的生命與人生在異地發展。而第二者呢?大多數多屬於自身沒什麼實力,所以用一些條件作為交換,不管是否願意去數落自己的同胞、或者睜眼說瞎話,他們都願意。

 

第一者人,他們雖然對於目前的中國政治感到憂心與反感,然已經在北京生活十多年了,習慣了當地的人文、老北京的文化,收入與支出僅能勉強過得去,但因為習慣了這一些,諸如每日寒暄的問候、老北京人客戶的熱情與善良,所以,他們會不太在乎政治環境下,選擇繼續留在中國北京發展,縱使常常要被迫看一些台灣三十多年前的愛國電影,他們只能當成回味台灣以前尚未解除戒嚴的電影,目的也不在於看電影,而在於與同事們一起享受這樣的時光。絕大多數的老北京人,確實是內心溫暖與善良的,特別是七、八十歲者。

第二者人,本身也因為在台灣混不下去,選擇透過關係以及台灣優惠政策的情況下,讀到了北京大學等名校,畢業後,他們也繼續透過關係,進入了台資或者其他外資企業就職,近來中國醫學美容產業蓬勃,一個城市總有幾個人對於自己的面容、身材感到不滿意,透過話術去說服這些人做醫學美容、花大筆錢去消費,賺到了錢後,這一群人也同樣的上酒店、夜總會之類的聚集在一起喝酒,但這群人喝酒,並不是在品味紅酒的歷史、文化,而只是當成一場炫耀自己短暫的世俗成就罷了,所以這群人鮮少喝紅酒,大部分喝的像是茅台等。

第二者人,因為習慣靠著投機,回到台灣也不會適應台灣人的禮貌與文化,諸如點餐時,服務生的客氣詢問等用語,他們會認為台灣人太做作、假掰,而在網路、通訊軟體上,發表一些對台灣「退步」的看法,太有禮貌,也是一種退步,對於這類人來說。他們已經不習慣這些,習慣了「假、大、空」的生活與事業,凡事靠吹牛就可以,再加上一堆無數的頭銜,諸如某某專家、某某大學榮譽教授等,或者說什麼成功救活某企業的顧問職。中國的客戶們也不會去思考,這麼多的頭銜,怎麼會在短時間內擁有?絕大部分都是買來的。

而第一者人看到第二者人,心中就會產生許多噁心的感受,他們寧願與老北京人生活、聚餐,也不願意與第二者台灣人一起,連見面都覺得噁心。

我還是欣賞台灣老一輩的長者,這類長者雖然嚴厲,然而在道德水平上至少有對普世價值的認同感,雖然企業也需要獲利,但終究不會像是第二者一樣,因為自己短期的獲利而數落自己的同胞,而這些數落,反而是第二者人因為習慣於「假、大、空」所產生的幻覺與厭惡,他們實際上是厭惡自己人格上有多噁心的。

不論到哪裡,也不忘自己的出身與此土養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