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未證初地是否能伏貪欲?
答:亦伏,然有退、不退義,如《成唯識論述記》說:「如身在欲界,雖未離欲一品,或多作不淨觀,亦伏貪欲,後出觀已,或退、不退。此亦如是。初定、中間,雖同一繫,要伏尋染,方得有伺無尋地定,後出觀時,或退不退,起於尋染。亦非離初定一品,或多染,方得彼定,少制伏故,非以品離。其無漏定,依於此地及已離染。彼三地法是此類故,亦名此地。不爾,即成攝法不盡。更有異釋,如《樞要》說。」
日本湛慧法師本於福岡創建之崇福寺現在已經成為一片遺跡,整座寺院不復存在,在當時,湛慧法師雖然創建了該寺,然先後分別邀請了聖一、大應國師於此開堂説法與開山。《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共四十五卷,份量幾乎為大正藏一冊,其集成諸家之言,湛慧法師一句、一句的注釋、集成整理,又能於其創建之寺分別邀請大德宣講開山,顯見其捨世俗名聞利養之心,湛慧法師另精通俱舍,曾作《阿毘達磨俱舍論指要鈔》三十卷。
(圖片說明:台灣新北市新莊武聖廟,又稱新莊關帝廟,為 乾隆廿五年(1760年)所建。)
根據日本横岳湛慧《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關於基師此段《述記》的註解,目前也在整理該書,稍微斷句了論文相關內容:
(十六右)如身在欲界(至)此亦如是(文)。
義演云。疏。如身在欲界至此亦如是者。
意云。如有人身在欲界。若不作欣厭六行等觀。則不能離欲界中一品煩惱乃至多品煩惱。謂此人但作不淨觀。唯能伏欲界貪心也。若後若出不淨觀時。或是起欲界貪欲心。或不退起。此中間禪等亦如是。何者。即次下說。
(十六左)初定中間(至)非以品離(文)。
義演云。疏。初定中間至非以品離者。
意云。釋通外難。兼釋得定所以。
問。如初禪與中間禪既同一地繫。若伏尋染時。伺染亦應伏名無尋無伺地。如何但言有伺無尋地。
故疏答云。初禪·中間雖同一地繫。要伏尋方得入中間禪有伺無尋地定者。其中間禪定出觀時。或退修定即布起尋染。若不退修定即不起尋染。然亦不能離初禪地中一品煩惱乃至多品煩惱。言得彼定。
但於初定及中間禪少製伏尋染故名得靜慮也。意說。暫伏不斷也。
非以品離者。意說。非以惑品斷故云得定也。
但於初定及中間禪少製伏尋染故名得靜慮也(文)。
義蘊云。疏。初禪中間至方得彼定者。且初禪之中。通於二地言伏尋染者。初禪九品惑中。非要全離一品乃至多品。方能離染。但能伏盡染尋之或名離尋染。方入中間不妨。伺染猶未離故。若全離一品乃至九品。即并伺染亦離。如何分二地別。
問。同在初禪尋伺二染有何差別。
答。麁細異故。
(十六左)其無漏定(至)攝法不盡(文)。
義演云。疏。其無漏定至攝法不盡者。
意云。然無漏言依初禪等立三地別者。依斷惑說。若無漏定依此初禪有尋有伺地者。其無漏定即名有尋有伺地。無漏定若依中間禪有伺無尋地。然還名無。尋唯伺地。其無漏定若依二禪以上心離尋伺染處。此無漏定即名無尋無伺地。故無漏定依此有漏三地而立三地。皆約離染立三地別。
言彼三地法是此類者。意說。有漏三地法。是無漏三地之流類也。即有漏有尋等地亦名三地。若不言是此類者。即成攝法不盡。亦如無漏定。斷惑而立三地。然有漏定等既非此類。不名三地。未審是何地所攝。故知。攝法不盡。
或可言有漏定立三地無漏定無三地者。則三地攝法不盡。唯攝有漏得不攝無漏故是不盡也(文)。今謂。義演前釋誤也。無漏不隨界法。說為三地法者。以依此地等故也。無漏是有漏類故屬三地。非謂有漏為無漏類。
樞要云。無漏離染。依此地法亦殊。已斷是此有染種類故。彼地攝。
或云。依於此地者。此地謂欲界者。非也。
義蘊云。疏。其無漏定至攝法不盡者。若依盡伺有染離染立三地別。即無漏定及已離初禪染等諸心心所。應無三地差別故。
崇福寺遺跡:
https://www.dazaifu.org/map/tanbo/tourismmap/suufukuj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