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穆提社長隨筆: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 鑑真和上展

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 鑑真和上展,參月貳拾柒日展。

和上者,本為親教師義,因訛傳演變成為和尚,非也。《集成編》說:「第三重譯直譯者,一、直譯,如五印夾牒直來東夏譯者是。二、重譯,如經傳嶺北,樓蘭焉耆不解天竺言,且譯為胡語,如梵云鄔波陀耶,疏勒云鶻社,于闐云和尚,又天王梵云拘均羅,胡云毘沙門是。三、亦直亦重,如三藏直齎夾牒而來,路由胡國,或帶胡言,如覺明口誦曇無德律中有和尚等字者是也。云云。」

 

又說:「南海寄歸傳三(十一右)云:鄔波馱耶,馱字音停駕切,既無正體,借音言之,鄔波是其親近,波字長喚,中有阿字,阿馱耶義當教讀,言和尚者非也。西方汎喚博士皆名為社,斯非典語,若依梵本經律之文,咸云鄔波馱耶,譯為親教師,北方諸國皆喚和社,致令傳譯習彼訛者,具如玄應音義二十四(二紙左)、華嚴音義二(五紙左)中明。」如今說和尚者,多根據于闐重譯之語。又,什公譯此語為力生,意說弟子依止親教師而道生。現今多有自稱、他稱大和尚語,觀古人思今人,能如此隨意說乎?遙想弘一律師自稱沙彌,彼等何不羞愧乎?

鑑真和上六渡東瀛業已失明,多遭官方非難等而未能成。六渡後於東大寺啟戒壇,又精本草,後又多啟諸佛寺。今之展覽多有八世紀《南海寄歸傳》、《根本説一切有部戒經》、《十誦律》、《摩訶僧祇律》、《四分律》等為日本奈良時代所保存至今,另《五分律》為平安時代所保存。除此之外,又展最澄與空海戒律疏等作品,另外,唐招提寺、東大寺、西大寺、法華寺等收藏亦同時展出。

根據京都國立博物館引言說此次展覽:「鑑真(688-763)是中國唐代的高僧,他作為佛教律學的大家備受尊敬,地位崇高。當時日本的聖武天皇有意從大唐招攬高僧以整備日本的佛教戒律體系,受天皇囑託的日本留學僧榮叡和普照懇請鑑真東渡日本,傳授戒律。鑑真於是放棄了在大唐的地位,在經歷了5次的東渡失敗,以及雙目失明等種種磨難之後,終於在天平勝寶5年(753)踏上了日本的土地。其後,鑑真以奈良的東大寺與唐招提寺為據點,傳授中國正統的律學,使日本佛教的水準有了飛躍性的提高。


「律」是釋迦牟尼為解決僧侶在進行集體生活時發生的各種問題而制定的紀律準則,由佛教各個部派整理完成。「戒」則是佛教徒需要遵守的道德規範。「受戒」是佛教徒作為佛教宗派的一員取得社會公認時的必經儀式。學習戒律是重新思考何為僧侶、何為佛教的過程,因此在日本,每當社會發生變動時,無數高僧著眼于戒律,掀起了佛教的改革運動。在日本戒律發展史中,鐮倉時代是群星璀璨的時代。唐招提寺的覺盛(1194-1249)、西大寺的叡尊(1201-1290)、泉湧寺的俊芿(1166-1227)、東大寺的凝然(1240-1321)等英傑接連登場,贏得了廣泛的支持。

今年是律學的大學者凝然圓寂後的第700年。為紀念凝然,本次特別展在緬懷日本佛教之恩人⸺鑑真的遺德的同時,綜合介紹並展示在從鑑真東渡到近代的漫長歷史中,戒律在日本紮根發展的歷程與足跡。」

如今華人參觀東大寺者,多半僅只知附近有鹿公園爾,許多歷史因此而淹沒,對文化無知而又自大誑妄,如何能得他人尊重?著實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