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唯識三十論頌》云:「謂此三十頌中,初二十四行頌明唯識相,次一行頌明唯識性,後五行頌明唯識行位。就二十四行頌中,初一行半略辯唯識相,次二十二行半廣辯唯識相。」然唯識相所攝之阿賴耶識,演變為諸多學人誤解唯識學所建立之第一因,故有種種對於唯識三時教理之誤解,慈恩基師「《成唯識論述記》云:「又言唯識相、性不同。相即依他,唯是有為,通有、無漏;唯識即相,名唯識相,持業釋也。性即是識圓成自體,唯是真如,無為無漏;唯識之性,名唯識性,依士釋也。唯內證淨,為簡依他,故說識性。何故須簡?有漏依他不可敬故,無漏依他亦俗諦故,非最勝故,非諸聖法真實性故,非所證故,非迷悟依故,或彼即是滿、分淨故,略不敬也。」
事實上,彌勒、無著、世親乃至玄奘、慈恩基師等菩薩真的建立阿賴耶識為第一因嗎?故多學人有執取阿賴耶識為空性者、有執取無需要阿賴耶識者、有執取無需法爾種子者,即能生一切法。此中先引數論等外宗所執第一因作為何謂第一因之宗因,並略述數論等外宗所執我之體性,再說明數論宗執受者義為彼之我義,以此先理解外宗所執不變異之實我究竟為何義。
唯識學阿賴耶識究竟是不變異常法、還是無常法?於後引《瑜伽師地論》等論做說明。那麼,唯識宗是否建立阿賴耶識為第一因?無著菩薩《顯揚聖教論》云:「阿賴耶識者:謂先世所作增長業煩惱為緣,無始時來戲論熏習為因,所生一切種子異熟識為體。」應當是最好的解釋。
最後在第八識受熏義與本識中功能差別義分別詳細詮釋種子義之正理,於此通破內外宗所執之不正見,並且於後舉奘師《成唯識論》內所言分別論者之執,以及慈恩基師《成唯識論料簡》對於分別論者執真如之理能隨虛妄緣,起色心等諸有為法為謬,以及破執一分學者執圓成實性能生依他起性,以上此等見解皆不異數論外宗之解,非佛教唯識了義教所言。
PDF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