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由於要搭乘JR與新幹線,大部分的時間總是使用kindle paperwhite 2 閱讀電子紙,我習慣將相同屬性的經論匯入到電腦與kindle上,方便隨時攜帶它,只要有空即可閱讀,閱讀的習慣,不論是紙本、還是電子紙的方式,一直從小學延續到現在。
數位化的時代,使用電子媒體、或者電子紙的閱讀方式是個趨勢,對於電子紙的解釋可以查詢維基百科。電子紙閱讀的方式在視覺感知作用上,基本上是成為一個平面式的瀏覽,與閱讀紙本書籍的視覺感知作用略有不同,一個是通透方式的閱讀、一個是專注於每一字上的閱讀,如果是要對比相關資料索引,數位化的模式會很適當,倘若是要細心品味每一字間的韻味,那麼,紙本閱讀模式比較適合,二者之間的平衡點互補入理。
把『楞伽經』會譯本重新複習一下,許多重要的經論都有會譯本,一般真正的會譯本即是對讀本,按照不同時代的翻譯本,一句一句的排列對校下來,像是攝大乘論也有會譯本。
『楞伽經』以唐朝翻譯八十卷本的『華嚴經』 三藏法師 實叉難陀所翻譯最接近梵文,現存梵文本為英國一外交官無意中於尼泊爾加德滿都發現到,雖然菩提達摩以劉宋四卷本作為印心根據,然文多過簡,後人易生誤解而不知,有些人為了否定阿賴耶識而不引用實叉難陀的版本,此乃偏見,須知,楞伽經本身除了宣說真如法身外,最主要的也是詮釋五法三性八識,特別是染淨賴耶藏識。
有興趣的朋友或者參酌 玄奘弟子窺基法師所撰的『大乘法苑義林章』、日本法師基辨對義林章所做的後釋『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義林章不唯對楞伽經五法、三自性、二無我、八識義做解釋,另外也對理佛性、如來藏有很好的詮釋。
或者也可參酌民初 歐陽漸(歐陽竟無)居士的『楞伽疏決』:
http://www2.budaedu.org/newGhosa/C003/T034A/ref/T034A_2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