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以前的台灣非常窮困,天然資源豐富,但沒有提煉的技術,對於當時要改善整個家庭生活的台灣人也沒用。
阿月,六十多歲,從小他們家族多人,幾個人穿著木屐由台灣南部搬遷到台北居住,為了給兄弟姊妹有學費能夠上學,阿月的母親在家裡後院眷養了幾隻豬仔,雖說是後院,其實不大,僅能眷養六、七隻小豬仔,一年養兩批,一到六月一批、七到十二月一批,以應付七、八位小孩上學的學費。本土台灣人是沒什麼特權可供使用的,在當時。
這一養也養到他們長大成人。阿月從小由於母親重男輕女的緣故,只能上到小學畢業為止,雖然她比他台南一中畢業到台大的先生還懂如何發展事業、在聰明這一點,整個家族是無庸置疑的排名前茅,但在台灣當時的重男輕女的環境下,小學畢業後的職場就職,幾乎都是當時女性普遍現象。
從小就得幫忙母親餵豬,加入些家裡人吃剩的米飯、地瓜葉,還有米糠,將這些原料再次加工以方便餵豬仔吃,等豬仔長大後,就幫忙母親帶去給豬商收購,當時一、兩萬台幣是很大的數目。阿月感到開心極了,因為弟弟妹妹都能夠繼續上學了,因為有這些豬仔。
問題來了,受戒與持戒的佛教徒不殺生,也包括不眷養販賣動物的生命,那對於當時的阿月整個家庭來說,他們不這樣做,就無法生活、無法上學,如果按照佛教的戒律來說,阿月幫忙餵豬、賣豬,則不能受持五戒之戒殺,若受持了,則繼續餵豬、賣豬,則於增上戒學違犯。
再者,阿月若將販賣豬仔所得的金錢,扣除了兄弟姊妹的上學學費外,少分多分的捐獻給佛寺,是否佛寺也能接受?如接受,是否也間接違犯殺?
佛陀制戒的目的在於調眾生心,若因持戒而生傲慢心,則與佛陀所制定戒的意義違背。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抉擇?
如果你是佛寺住持,你會怎麼做抉擇?
如果你是阿月的先生,你會怎麼做抉擇?
如果你是阿月的兄弟姊妹,你會怎麼做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