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穆提社長隨筆:文化即生活

台灣古早時代男子的打扮

1970年代,台灣,外公。

不難看出穿著打扮的方式偏向日本式風格穿西裝外,頭戴帽子、頸圍絲巾,似乎是當時台灣男士們流行的穿著?

手提客家文化藤蔓製成的籃子,在台灣當時70-80年代,除了一些特定產品諸如漁產品外,主要也依靠製造藤蔓類各種製品外銷到日本。日本現在藤蔓類的製品也是頗為昂貴。

小時候的玩伴似乎許多是隨著蔣介石到台灣的軍官、軍人在台灣所生的子女,早期稱為外省二代,台語叫做:挖醒應吶。記得一位小學同學的爸爸是從山東到台灣的,他每天專門騎著腳踏車沿街叫賣山東饅頭,我們這幾位小兔仔子到他家時,他的爸爸一定給我們吃山東饅頭,好吃極了,實在是無法比擬的美味。

 

現在如果還稱呼外省二代、挖醒應吶,就是一種歧視,就跟在日本稱混血的人為Half一樣,都是一種血緣歧視。

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泛黃的照片中穿著頗具日本文化、手提客家文化的產品、生活上卻又有漢文化的影響,所謂的文化並不能代表是單一的族群事件,或者是政治事件。

文化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