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企劃 / Website Planning
- 詳細內容
執取意識能生一切法或無漏即真如者,彼等所執更為離譜,若許,則彌勒、無著二大士亦不必說阿賴耶識成大王路,說大王路者乃令有情轉依真如而證無漏清淨依他。若許意識,「即應有二意識於母胎中同時而轉者,謂異熟體有情本事不待今時加行而轉無記意識,及可了知所緣行相樂苦受等相應意識,是二意識應一身中一時而轉。」
- 詳細內容
真興(日本) 世稱:子嶋先德、子嶋僧都。興福寺仲算資,研學法相。後受密灌於吉野仁賀。住子嶋觀覺寺,長保五年維摩會講師。翌寬弘元年(A.D.1004年)正月任權少僧都。同年十月十四日寂,年七十。 ---《續大正新修大藏經著譯目錄》。
- 詳細內容
中元節本為住民以豐收土地而感念大地所發,爾後轉變為祭祀天、地、水三位一體之地官,源於漢、始於《儀禮·覲禮》,後又與巫覡宗教合流。如袁桷《燔柴泰壇議》提及:「《祭法》亦曰:「燔柴於泰壇,祭天也;瘞埋於泰折,祭地也。」此中即取自《爾雅》「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瘞薶』。」
- 詳細內容
修學唯識學或者說為彌勒學、慈氏學,最為困難的並非為彌勒五論或精通唯識因明等論的一本十支論,而是修慈心三摩地,特別是實踐彌勒菩薩行,倘若說學唯識宗而不學彌勒菩薩行,則了無有益處,徒增聰慧而無能生出離等逆生死流想。
- 詳細內容
編輯說明: 本論出自: 一、《大正藏》第六十八卷,第2268經。 二、《大日本佛教全書》第七十八卷 作者略: 貞慶(日本),字解脫房: 藤原貞憲子,壺坂覺憲資,居興福寺。文治二年(A.D.1186)維摩會講師,後隱棲笠置山,建保元年(A.D.1213)二月三日寂,年五十九。 ---《續大正新修大藏經著譯目錄》
- 詳細內容
《瑜伽師地論》『唯』『餘』說真如 《瑜伽師地論》對於二乘阿羅漢無餘依涅槃的定義,如該論卷第八十云:「問:諸阿羅漢住有餘依涅槃界中住何等心,於無餘依般涅槃界當般涅槃? 答:於一切相不復思惟,唯正思惟真無相界,漸入滅定,滅轉識等,次異熟識捨所依止。由異熟識無有取故,諸轉識等不復得生,唯餘清淨無為離垢真法界在。於此界中般涅槃已,不復墮於天、龍、藥叉、若乾達縛、若緊奈洛、若阿素洛、若人等數。以要言之,所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Load more...
All i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