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善、不善心所現行又薰染於境時,於未來則必會又現行。如是如同電影之影格於一瞬間現行,僅僅只有幾秒,人生似乎已經走完,一切影像皆顯現於前,猶如重臨現場一般,此即心識薰習力故。
貢噶老人,1903年出生,師俗姓申,名書文,裔出長白,為清末皇室端王的孫女,亦即為愛新覺羅之後代。老人略傳言:「祖籍河北省滄縣,父省吾,母孫氏清雲。師生於北平,其時祖父見一老僧入師母室,師即誕生。開始習武。...隨祖父入宮見慈禧太后。...。」師於1958年,其師貢噶呼圖克圖授命令其來台,隨即於56歲渡海來台,為台灣第一位傳揚藏語佛教者,爾後專心致力傳揚佛教,並於95歲往生,肉身不壞至今供奉於台灣。 基師引天親菩薩言:「即現在種生現在身,名『生因』,生六處等,皆名『生因』;引餘枯、喪、屍骸等,名『引因』,雖生他界等,勢分力故,餘骸尚有。」由有引因,故轉生他界者,亦能影響過往餘骸等故。保留色身不壞不見得是好事。
慈恩基師提到「有名有實」、「有名無實」實假二法:「第一、先就情理分二:五陰和合稱言某甲,凡隨所稱計有我人,是名世諦;聖人解陰無有某甲,離陰亦無,名第一義。第二、約就假實分二,先分二法:有名有實是其實法,陰、界、入等依名求法,有體可得,故言有實;有名無實是其假法,瓶衣、車乘、舍宅、軍眾,如是一切假施設其名,推求無體,故曰無實。」即知依基師義三科法乃世俗實,然一切世俗瓶子、衣服等乃因假施設而有,故為世俗假法。
十餘歲時,曾前往清帝王貴族後裔 貢噶老人處之貢噶精舍,請得諸書,約莫為精舍出版之全部書籍,諸如《八十四位成就者》等傳。當時貢噶老人已經往生,入缸等待肉身不壞,只見廳堂樸素無多雕飾、更無華麗金雕細緻之昂貴桌椅,地板與台灣民家一般,簡素無奇,然真學法者並不觀世俗美善境界,若喜愛世俗美善境界則容易生貪愛而無能出離。淡雅素香、淺隱度日即可。老人略傳傳對弟子嚴厲,又於飲食上著實簡單,往昔之帝王貴族後裔,吃饅頭度日亦甘之如飴,據說有弟子吃饅頭將硬皮去掉而遭老人嚴厲呵斥,說佛堂乃大眾信徒供養事,豈可浪費道糧?昔之缺物資者成就者乃多,今之不缺物資者卻為了如何吃的更營養而煩惱,如同 佛世,佛陀有弟子持巨缽托缽乞食,希冀獲得廣大妙善飲食,實在是愚癡,如何不生慚愧心?
光師《大乘百法明門論疏》云:「隨煩惱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惱;四、覆;五、誑;六、諂;七、憍;八、害;九、嫉;十、慳;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惛沈;十七、掉舉;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心亂」者,此即第五、解隨煩惱二十。言隨煩惱者,惱亂身心,煩勞行者,名為煩惱。忿等諸惑,隨貪等起,名隨煩惱。又解云,謂此忿等,隨順於心,不念解脫,名隨煩惱。
言忿等者,
於違憤發,名之為忿。
忿後結怨,名之為恨。
心恨暴怒,稱之為惱。
隱實過惡,目之為覆。
讒詐惑亂,稱之曰誑。
憍現恭順,名之為諂。
恃榮自舉,悅豫名憍。
無悲無愍,損惱稱害。
妒勝憂慼,名之為嫉。
蘊財貪著,名之為慳。
過不自恥,名曰無慚。
惡不羞他,名曰無愧。
違正不欲,心不清淨,名為不信。
耽樂退善,名為懈怠。
於惡不防,名為放逸。
滯境無堪,名曰惛沈。
心不寂靜,緣貪欲等,名為掉舉。
謂於所說若法若義,無所堪能,名為失念。
正了諸法,名為正知。
邪了不達,名不正知。
馳散外緣,其心散亂,流轉不息,名為心亂。」
彼等人又或說:「昔之貧苦獲得他助者少,今之福德廣大以是故由儉入奢,」凡有所作皆用上好高價之品,如何不令大眾供養之福而消散?愚癡之癡無盡,只因彼等往昔無能受用諸世俗善樂等事,於今突然有諸多人供養之後成為暴發戶而已,缺少貴族精神,學佛者多半少有此等精神,既缺此等精神又如何能利他?然又觀現今有人用諸多化學藥劑以讓往生者於後保持色身不腐爛,實際上,已經失去其意義,此等人僅只為名聞利養所染故有此行,二者意義根本不同,採用化學藥劑製作而成之不腐爛者,與木乃伊無異,煩惱不斷,焉有何樂?欺世盜名之徒如是而已。
淄州大師《最勝疏》說菩薩行者有四法能於菩提道上不疲倦:「《思益經》第一云:菩薩有四法堅固其心而不疲倦:
一、於眾生起大悲;
二、精進不懈;
三、信解生死如夢;
四、正思惟佛之智慧。」
得知該精舍近年來似乎有些不合,縱使貢噶老人努力精進一生,然徒弟亦不見得同彼,此等於世俗諦上皆為成住壞空。如善星比丘,尚且為 佛陀長子,亦難得脫自身憂惱而謗。老人面相即能看出祥和之氣,談吐不凡,雖出帝室貴族亦多所救助貧飢、又多任俠。又但觀現今諸多藝人等俗人,往往自稱自己祖上為某某後代、某某氏、某某地位以求顯達功名,殊不知若按古記,此等人皆令彼等祖上蒙羞,忝足利養而不知自省。
老人雪山自述:「修至第二年春季,不知何日,正早座時,身忽騰空三尺許,自覺五大輕空,我以境象特殊,乃捏定印,靜慮住定,已而自然降身歸坐。此蓋火大作用所致,不過百尺竿頭又進一步,倘認此現象以為成就,則大誤矣。」老人自知此等境界並非善境,然諸多人卻以此境界為善境而逐漸入魔。如 天台大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述:「行者既覺知魔事,即當卻之。卻法有二:一者、修止卻之。凡見一切外諸惡魔境,悉知虛誑,不憂不怖,亦不取不捨,妄計分別息心寂然,彼自當滅。二者、修觀卻之。若見如上所說種種魔境,用止不去,即當反觀能見之心,不見處所,彼何所惱?如是觀時,尋當滅謝。若遲遲不去,但當正心,勿生懼想,不惜軀命,正念不動,知魔界如即佛界如。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無二如,如是了知,則魔界無所捨,佛界無所取,佛法自當現前,魔境自然消滅。」
現今學人學某宗則多排他宗,又說自稱學密宗為實修,顯宗為非實修僅只為理論,實際上,彼等皆為慢心所導致。如宗喀巴《入中論善顯密意》云:「若謂上座世親,陳那,護法等諸造論者,彼等是否,聞文生怖,棄捨無倒顯示緣起義耶?即作是答。世親陳那等論中,雖皆是解釋唯識宗義,然彼諸師究竟何所許。如我等凡愚,實難揣測也。」宗喀巴尚且於上座世親、陳那、護法等師自稱「凡愚」,怎奈今之學者每每稱學唯識者乃知解名相,稱學所謂「顯教」者不懂實修,殊不知彼等未能觀相作意思維,作意思維尚且不得,又如何真發菩提心?多有所執,但為無義,彼等世俗爭鬥心尚且無能伏,又如何能實修?《長阿含經》佛陀云:「佛告阿難:「眾僧於我有所須耶?若有自言:『我持眾僧,我攝眾僧。』斯人於眾應有教命,如來不言:『我持於眾,我攝於眾。』豈當於眾有教令乎?阿難!我所說法,內外已訖,終不自稱所見通達。」佛陀尚且如此,更何況我等愚癡凡夫?
何謂顯密義?按七世紀漢語中觀宗 吉藏大師(西元549年-623年)《法華遊意》料簡而問答:
「問:小乘亦是密說一乘不?
答:佛說小乘,意在悟大,故說小乘,亦是密說一乘也。
問:小乘就何文是密說一乘耶?
答:如云三乘人同得人無我,同斷煩惱,同入無餘,即是密說三乘同歸一道也。
問:《大品》唯付財是密說一乘,更有餘義也?
答:《大品》中明三乘人同是一如,同入法性,即是密說三乘同入一乘。
問:顯說一乘為何人耶?
答:為三種人:一者、為不定根聲聞,令入一乘;二者、為練已定根聲聞,令入一乘;三者、為直往菩薩,令知有一無三,但進不退也。」即知當時所謂顯、密,乃在於三乘、一乘定不定性等之義,而非專以宗派為主。彼類異生本於世俗貪名利,而今轉跑道後依然無變,如何不思異生有情無明力大?凡對他宗之義,需料簡詳實,宗者,並非宗派義,乃為宗旨義,二者差異之大,學人僅只維護宗派而忘卻宗旨義,如何能料簡?
有言心氣合一為佛性,那是很有問題的,其實那與中國道家的功法相當。又或者說練習吸、滿、消、放等入中脈,進而配合入、住、出氣,而使身口意三業轉為法、報、化三身,最後明空不二、心氣合一。彼等對於三業、三身定義不甚了解,故最後與道家相同,認為達到心氣合一即是一合相。
那慧解脫阿羅漢於色身並無特殊功能,亦無神通,是否具備三身?
然而問題是,此「氣」唯欲界人天獨有,色界天以上並無此,那麼,既然無此氣,又如何能說成不變之法性?此有為之呼吸功法雖然能令色身滋養,如同練習發勁拳等,與斷煩惱又有何關係?在台灣的公園一堆練呼、哈吐納術的歐巴桑,她們確實在色身上改變了不少、恢復了健康。但,這些恢復色身健康或者能運行氣體流動於色身與斷煩惱、所知障有何關係?難不成他們因為練習了氣功之後,全部開悟了?彼等於此欲界身追求永恆不變之真理,亦是一種愚癡無明,身我不斷故。
修止觀產生了氣的流動,此為副作用,而彼等今之作為主作用,不免流入了對色法之執著,以此色我作為我而無法出離並進而無能斷我。
阿含三乘共許,斷盡一切人我、法我之執取,如一切有漏樂、苦、非苦非樂之五蘊我之執取,於一切法之執取全部都斷盡,異生對其人、法產生三受,因為透過熏染必定會有現行,如是即成輪轉生死瀑流。
所謂的真如或者究竟道,不論於阿含或者大乘之中,並不是抓一個真如為我相,反而是斷盡一切執取,才有這個假名施設的真如顯現,但這個顯現又與世俗一切法不同,雖為依名施設,然斷一切生死之前、中、後際,自知不受後有,故有此施設。而到大乘說三身,實際上亦為斷盡一切執取,才有無漏有為法之顯現,受用、變化身即是無漏有為法。
阿羅漢與大乘聖者之差異在於二轉依果,不受後有與是否於此輪轉生死輪中盡一切異生令其解脫而發願受生死輪轉。所以說不生亦即與凡夫輪轉生死執取一切愛我為苦不同,說不滅乃在於無漏相續生死大海。然實際上一切法不可得,於此亦不可得故說度盡一切有情又無度盡義。
以上略說差異。
附:隋 天台 智者大師說,《禪門章》摘錄
問:發此心,即成業,為當證禪,遂其所求,方成業耶?
答:小乘動七支成業,發心未是業。(支者,支分,即殺、盜、婬,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總名為七支。)
大乘明一念起惡,殃墜無間,不得遂與不遂,發即是業也。(此中通《成唯識論》:能感後有諸業、名業。發,現行義。)
問:此應有輕重。
答:若止發心,是不定業;若事成,是定業。
問:若修禪要壞欲界,或發初禪,禪定成,方生上界;若起惡念,念破三寶,其事未成,那得墮地獄?
答:為惡若崩,故起惡即成業;為善若作,發禪方生。又地獄是同界,發心即墮;色界是異界,須發禪乃生。今簡十種偽心不同,成業、不成業,此心即名為非。若不識者,相續不斷,即結業成牽生,故須棄捨。
略:天台 智者大師對於無間業的定義,著實於生起一惡念(不善心所,諸如根本、大小隨煩惱等)現行,即是其業。此即顯示 智者大師對自身要求極高,於一念生起惡等不善法即犯戒,今之學人又如何不生慚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