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法相義》
# 二生死位
或有菩薩初地即能伏諸煩惱故初地得變易生死。
或有乃至八地方得。謂有唯受分段非變易。謂諸凡夫、四果定性。
或唯受變易非分段。謂二乘無學不定性者、八地已上菩薩。
或亦受分段亦受變易。謂前三果不定性、七地已前。以由自在受變易。煩惱未盡受分段。有起煩惱謂悲増上者,有不起煩惱謂智増上者。
或雖悲智等而所樂行不同。一怖故伏惑。恐爲失。一不怖故起。利生故。或伏或不伏有此差別也。
# 智増悲増
智慧増上,謂之智増菩薩。大悲増上,謂之悲増菩薩。
頓悟、漸悟各有此二類:
於漸悟中,從不還、阿羅漢,而迴心者,必是智増也。
從預流、一來,而迴心者,或成智増、或成悲増。
初二果人,有欲惑故,或成悲増。
本性下劣,恐生死故,或成智増。
何謂良光師云:「本性下劣,恐生死故,或成智増。」?如龍樹《大智度論》云:「復次,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本,從悲而出。瞋為滅悲之毒,特不相宜,若壞悲本,何名菩薩?菩薩從何而出?以是之故,應修忍辱。若眾生加諸瞋惱,當念其功德:今此眾生雖有一罪,更自別有諸妙功德。以其功德故,不應瞋。」既說菩薩以大悲為本,從悲而出,於此又如何恐生死等?故說為悲。智增者,迴心多故,大悲缺故。
最後身菩薩彌勒《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七云:
「云何聲聞乘相應作意修?
謂如有一是聲聞,住聲聞法性,或未證入正性離生,或已證入正性離生,不觀他利益事,唯觀自利益事,由安立諦作意門,內觀真如,緣有量有分別法為境,為盡貪愛,由厭、離欲、解脫行相,修習作意,是名聲聞乘相應作意修。
云何大乘相應作意修?
謂如有一是菩薩,住菩薩法性,或未證入正性離生,或已證入正性離生,觀自觀他諸利益事,由安立、非安立諦作意門,內觀真如,緣無量無分別法為境,「大悲增上力故」,為盡自他所有貪愛,由攝受有情諸利益事方便行相,及由趣向無上足跡因緣行相,修習作意,是名大乘相應作意修。」
由此亦可判別何故菩薩法性者不論是否證入正性離生,皆有「大悲增上力故」,故良光師云「本性下劣,恐生死故,或成智増。」有所可循。
無著《顯揚聖教論》卷第十六談「修相差別有十八種」,如云:「論曰:修相差別有十八種:
一、聲聞相應作意修,謂如有一是聲聞,住聲聞法性,或未入正性無生,或已入正性無生,唯觀自利,不觀利他,依安立諦作意門,入真如理,自內緣有分量法,起厭離、無欲、解脫行,為盡自愛,作意修習,是名聲聞相應作意修。
二、菩薩作意修,謂如有一是菩薩,住菩薩法性,或未入正性無生,或已入正性無生,觀自他俱利,依安立、非安立諦作意門,入真如理,自內緣無分量法,「大悲增上故」,起利益他攝受方便行,履無上跡因,為盡自他愛,作意修習,是名菩薩作意修。」正性無生同正性離生義。
另可再參酌無著《大乘莊嚴經論》〈梵住品〉。
(圖片說明:日本鎌倉報國禪寺枯山水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