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依照三論宗 吉藏大師《中觀論疏》認為成實論師所執極微等義,與數論師略同,如該論疏說:
「成實者謂無明元品之惑託空而生,皆無因之類也。
微塵生者,外道計至妙之色圓而且常,聚則成身,散則歸本,天人六道莫不由之生。
數論師云:以細色成麤色,而鄰虛最小。
與此執略同。
羅什師云:佛不說有極微。
若說極微,即墮邊見。
但說一切色若麤若細,皆是無常、苦、空、無我,令人得道。
以諸論義師自說有極微色耳。」
再者,天台宗 智者大師《維摩經玄疏》引《大智論》破成實論師執,如說「色若麤若細,總而觀之,無常無我,不說有極微之色也」、「既不得色有,豈滯色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也?」:
「一、明折見假入空者,即折非見假入空,折假之觀,如《大智論》破㲲至鄰虛塵,折此生滅細塵色假以入空也。
觀內身心亦如是,但《成論》三大法師各以情見破此細塵,細塵若盡,不免斷見,塵若不盡,還是常見。
不出二見,豈得入空?
今詳《大智論》意,不如諸師所推,論主引佛語云:色若麤若細,總而觀之,無常無我,不說有極微之色也。
今謂若知麤細等色無常、無我,即是因成、相續、相待,虛假不實。
既不得色有,豈滯色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也?是則身邊二見皆是四緣三假所成,不實皆空。」
世性者,依:
一、《顯識論》:「 所以言『是事有故,是事有』者,為破外道生有義。外義云:一切眾生從自在天我有故,生死是有,言內義同。今破由前因生故得生。汝自在天無有,非生生死,有是生故,不得是有,故是有也。故佛立義,是事有即有生,汝自在天是有,非是生生,不同內義,乃至從世性、微塵等生亦爾。又外道立無因有果,果自然生,故破外道,此物有是因有故,果事是也。所以明二義者,為明因緣具故得生。若此物有故,此物有是緣;若此物生故,此物生,是明因義。有分者,生處即是生因生緣。此有分識體是果報法決,是自性無記也。」
二、《瑜伽師地論》:「於因無知云何?謂起不如理分別,或計無因,或計自在、世性、士夫、中間等不平等因,所有無知。」
凡十四卷。為日本大東出版社所刊行解說佛書之辭典,詳細解說經、律、論及和(日)漢語各宗典籍。初版十二卷,自昭和七年(1932)十二月至十年十月陸續刊行,小野玄妙任編纂主任。其中前十一卷為解說部,解說昭和七年十月以前書寫、刊行之佛教典籍;第十二卷為小野玄妙所編「佛教經典總論」。昭和三十九年解說部十一卷再版,第十二卷未再刊行。昭和五十年六月刊行第十二卷增補一,五十二年九月刊行第十三卷增補二,解說七年十一月至四十年十二月間,在日本書寫、刊行之佛教典籍。又於增補完成之際,以「佛教經典總論」為別卷刊行。
本辭典收集和漢語佛書九萬餘冊,共分:(一)藏經,(二)全書,(三)古寫本、古刊本之單行本,(四)現在之單行本,(五)古逸書等五類。前十一卷解說內容之形式分為十項,即:(一)包括題名、書名、具名、略名、異名,採羅馬拼音法,附記日本、中國音之讀法,並記梵名、西藏名、巴利名。(二)卷數,記典籍之卷數。(三)存欠,存,謂目前仍流通者,記所收入之藏經名稱及於該藏中之卷數、冊數、種類別,全書類則記其所載卷號。各種藏經及目錄使用簡略符號,如「大正」指大正新修大藏經,「縮」指縮刷大藏經,「北」指北宋版等。其數字編號依據大正新修大藏經「昭和法寶總目錄」。(四)著者或譯者,及其生卒年代。(五)著作年代,記著作或譯出之年號。(六)內容解說,以藏經、全書類為主,於名義、大綱、分科、判釋、傳通等詳記之。(七)注釋書及參考書,大致依著作年代之先後列舉。(八)寫本與刊本之年代。(九)記現在所藏之個人、圖書館名及書目函號、書庫名。(十)發行所名稱。此外,各條下並附記執筆者之姓名。又增補部分之解說,亦依前述十一卷之形態,唯各項之內容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