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穆提社長隨筆:空、空性、空相真實義略說

有為法有相故,生時有滅、滅時有生,倘若有為法已生,生無所用;倘若有為法未生,生無所生,那麼,有為法與生亦應該不會有差異分別。這是為什麼呢?生若是生法,應該有生生法如是又應該有生,是的話,則犯無窮過。

倘若生生法更沒有生者,那麼,生則不應該有生,生性俱生之自性故。倘若生無有生者,那麼,有為法亦應該不會有生,如是生不可得,滅法亦復如次。所以說,「一切法空不生不滅,是為實。」

那麼,空與空空有什麼樣的差異?
簡單的說,空破色、受、想、行、識五蘊,空空則破空。

空倘若是法,空則為已破,空倘若不是法,空又何所破呢?
空破一切法,唯有空在,而空破一切法已,空亦應舍離,所以說,須是空空。

 

譬如說,空緣一切法,空空但緣空。就像一大力武士能破一切賊,而更復有人能破此大力武士一樣,空空就是這樣的道理。又像生病吃藥一樣,對症下藥後能治療疾病,疾病已經獲得治療後,藥品亦應當不再服用,倘若疾病好了卻又一直服用藥品,則就像藥物上癮、或者滋生其他副作用一樣、亦為疾病。

以空滅除一切煩惱疾病,擔心眾生執著空又成為了另外一種疾病,所以說,以空舍空,是名空空。

第一義勝義諦空呢?第一義名為諸法實相、不破不壞故,是諸法實相亦是空。怎麼說呢?無受、無著故。倘若諸法實相有的話,應受、應著。以諸法實相無實故,不受、不著,倘若有受、有著諸法實相者,即是虛誑法,遍計所執性故。再者,諸法中第一義勝義法名為涅槃。涅槃有二:有餘、無餘涅槃。一切法不離第一義勝義諦,第一義勝義諦不離諸法實相,能使諸法實相空,是名為第一義勝義諦空。

另外,有為法、無為法亦是空,有為法,名因緣和合生,故名為有為法,有眾因緣故,包括色、受、想、行、識五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十二入、以及十八界之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無為法,名無因緣,常不生不滅如虛空。

有為法具備兩種因緣故空,第一、沒有一實我、我的以及恆常不變異法求不可得故空。第二、有為法、有為法相空,於此無有不生不滅法故空,無所有故。再者,見道的聖者不緣有為法而證得道果,以現量觀察有為法空故、於有為法心不繫著故,心不繫著故空而證得道果。

再者,離開了有為法,則沒有無為法。這是為什麼呢?有為法實相即是無為法,無為法相者,並不是有為法,只是為了顛倒執著的眾生分別假說的緣故。有為法相者,生法、滅法、住法、異法,無為法相者,不生法、不滅法、不住法、不異法。若無為法有相者,則是有為法。有為法生相者,則是四聖諦之集諦,滅相者,則是盡諦,倘若不集,則沒有作法,倘若沒有作法,則不滅,是名無為法如實相。

若證得諸法實相,則不復墮生法、滅法、住法、異法相中。此時,不見有為法與無為法和合,不見無為法與有為法和合,並且於有為法、無為法不取任何相,是為無為法。這是為什麼呢?倘若分別有為法、無為法,則於有為法、無為法生起種種障礙。倘若斷除異生本俱種種憶想分別,滅除諸緣,以無緣實智,不墮異生數中,則能證得涅槃無為法。

那麼,有為法,因緣和合而生,無自性故空,我們可以理解,但是無為法並不是因緣所生法,無破無壞,常若虛空,為什麼也是空?如同剛才說的,若除有為法,則沒有無為法,有為法實相即是無為法。倘若有為法空,無為法亦是空,以有為、無為二事不異故。再者,有眾生聽聞五蘊、十二入(處)、十八界有為法種種過罪,反而執著無為法,以執著無為法,而成為了另外一種相上的執著,進而漏生種種有漏結使。

倘若無為法也是空的話,與斷滅邪見有什麼不同?斷滅論者也說一切無啊?斷滅邪見論者並不信有涅槃可證,然後生種種邪見心,說一定沒有涅槃法可證。無為法空者,破取涅槃相,是為與斷滅論的差異,而不是說沒有涅槃可證哪!再者,倘若眾生捨棄有為法而執著無為法,以執著的緣故,無為法即成為了有為法,有相故是有為。所以說,雖然破無為相,與斷滅論的邪見並不相同,是名有為法、無為法空。

再者,一切法皆是畢竟空,此畢竟空亦空,空無有法故,亦無虛實相待法。畢竟空者,破除一切法,令無所有的緣故,名為畢竟空;倘若小有遺余,不名為畢竟空,倘若言相待法故應有虛、實法的話,亦不是如此,相待法亦是有為法故。

觀無常法則是入空之初門,倘若諦觀種種法無常,種種法則為空,所以說,聖人初以四諦十六行觀察世間法無常,見種種所執著物皆屬無常法,無常法則能生苦法,以苦法的緣故,觀行者心生厭離生出離心想。倘若無常、空相,則不可執取,如幻如化的無常法非真實法,是名為空,所觀察的外物既然是空,能觀察的我亦是空,是名為無我。

再者,畢竟空是為真空,有二種眾生:一者、多習欲愛法;二、多習種種邪見法。欲愛多者,貪愛而生執著,以其所執著法無常的緣故,生起種種憂愁等苦。佛法為這樣的人說:「你所執著的種種事物,都是無常法、可敗壞的緣故,你卻將無常法當成常住不變異的法,當然會生起種種苦法。應該觀察你自己執著的事物確實能生起種種苦法,不應該對其產生種種執著。」這就是無作解脫門。而對於邪見多的眾生說,分別種種有、無、一、異等生滅法,以不知實的緣故,而產生種種邪見,佛法為了這樣的眾生直接說諸法畢竟空。再者,倘若有所說法、皆是可破法,以可破故空。所見法既然是空、見者亦是空,是名畢竟空。

見道位的聖者確實了知有為無漏法,從有漏法緣生的緣故,確實明白有漏法虛妄不實緣所生法,什麼叫做實法?離開了有為法,沒有無為法。如同先前說的,有為法實相,即是無為法。所以說,一切法畢竟不可得故,叫做畢竟空。

那麼, 佛為什麼說眾生往來生死,本際不可得?這是為了讓眾生了知久遠已來往來生死輪迴確實為無常大苦蘊,令其生起厭患心、出離心。如是眾生無量劫以來,受生死苦惱,本際初始不可得故,心生怖畏,發出離心願斷種種結使,譬如無常法雖為一邊, 佛以是無常法而度眾生。無始法也是如此,雖為是一邊,亦以是無始法而度眾生,為了方便度眾生,令生出離心、厭心的緣故,說有無始法,但並不是實有法,這是為什麼?倘若無始法實際有,不應該說無始法空。再者,倘若無我、無我所,自然證得法空,以眾生多半執著我及我所故, 佛但說無我、無我所,我們應當了知一切法空,倘若我、我所法尚不執著,更何況其他種種法?所以說,眾生空、法空,終歸第一義勝義諦,是名為性空。

再者,空相也不可得。這是為什麼呢?倘若有空相,則沒有罪福法;沒有罪福法的緣故,亦沒有現在、未來世。再者,一切法相待而有,怎麼說呢?倘若有空法,應當有實法;倘若有實法,應當有空法。空性尚且沒有空相,何況有實法。再者,倘若沒有我者,則沒有種種生死縛法、沒有種種解脫法,亦沒有從現在世到未來世受種種善、惡、罪、福法,亦沒有業種、因緣、異熟果報。如是種種因緣,了知無我性尚且不可得,更何況執著有一我性?

無生無滅性亦不實。為什麼呢?倘若是實法,則墮於常見;若一切法常,則沒有善惡罪福法,假設有者常有,無者常無,就會產生無者不生,有者不失的過失,不生不滅性尚且不可得,何況生滅法性?無來無去,無入無出法也是如此。

再者,性空者,從本已來空。譬如世間眾生,說虛妄不久者是空,如須彌、金剛等物,以及證果的聖者所了知的法,以為是真實不空。為了斷除眾生此種疑惑的緣故, 佛說此等法雖然堅固相續久住,皆亦是性空,而證果的聖人無漏慧,雖然能夠度眾生,破除種種煩惱,性不可得故,也是為空,故為性空。又眾生說色、受、想、行、識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皆空,但是真如、法性、實際,是其實性而不空, 佛欲斷眾生此種疑惑的緣故,但分別說五蘊、十二入、十八界法,以及真如、法性、實際,皆亦是空,是名性空。有為性有三相:生相、住相、滅相;無為性亦有三相:不生相、不住相、不滅相。有為性尚且空,何況有為法?無為性尚且空,何況無為法?以是種種因緣,性不可得,說名為性空。

那麼, 佛為什麼說有善、惡、非善非惡業有果報?倘若有業有果報,實際上則不能說空。 佛說法有兩種:一者、無我;一者、無法。為了執著常見、識神有常者故,為說無作者;為執著斷滅見者故,為說有善、惡、非善非惡業有業果報。倘若眾生聽聞說沒有一實際的我者、作者,進而轉墮入於斷滅邪見中,為了這樣的眾生說有善、惡、非善非惡業有業果報。此五蘊能續生種種業,而不至後世,此五蘊因緣,生五蘊受業果報相續故,說受業果報。如同懷孕的母子身體雖然不同,而因緣相續的緣故,當母親服了藥,兒病逐漸好轉。如是現在世、未來世五蘊雖然不同,而善、惡、非善非惡罪福業由於因緣相續的緣故,從現在世五蘊的因緣,受未來世五蘊的果報。

有人說過去、未來法空,是名無法空,現在及無為法空,是名有法空。這是為什麼?過去法滅失變異歸無,未來法因緣未和合,未生、未有、未出、未起,以是故名無法。諦觀了知現在法及無為法現有故名為有法。是無法、有法二俱空故,名為無法有法空。又有人說:無為法無生法、住法、滅法,是名為無法;有為法有生法、住法、滅法,是名為有法,如是無法、有法,名為無法有法空。

---初稿、未校 

    於 台灣 菩薩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