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共整理了《成唯識論述記》中諸因明立量,有二百二十八量。
- 彼立量云︰其我所說離心之境決定實有,許除畢竟無,心境二法隨一攝故,如心、心所。
- 彼立量云︰汝之內識如境非有,許所知故,如汝心外境。
- 量云︰汝所執我,是宗有法;「應不隨身受苦樂」者,是宗之法。
- 若立量云:「汝所執我,應無動轉,許常、遍故,如虛空等」
- 由此應言:汝所執我,應不隨身能造諸業,許常故,許遍故,說喻如前。
- 應立量云︰且如餘祠授等,於天授作諸業時,亦應作業,我是一故,如天授等。
- 量云︰諸有情我與天授我,體應是一,許常、遍故,如天授我。
- 量云︰彼祠授等,於天授作業時亦應作,以一切我處無別故,如提婆達多。
- 量云︰且如天授一解脫時,餘未解脫者一切應解脫,所修所證法一切我合故,猶如天授已解脫者所修者行,所證者理。
- 量云︰汝所執我,應無舒卷,計常住故,如太虛空。
- 量云︰汝所執我,應非常住,許卷舒故,如橐籥風。
- 初比量云︰汝我應可分析,許卷舒故,如橐風等。
- 後比量云︰汝我非實一,以可析故,如瓶、盆等。
- 第一量云︰汝所執我,於一剎那應不能令大身遍動,以極小故,如極微等。
- 量云︰我應非常,以即蘊故,猶如蘊性。
- 量云︰內諸色處定非實我,有質礙故,如外諸色。
- 量云︰心、心所法亦非實我,不恒相續故,待眾緣故,喻如燈、聲。
- 量云︰所計之我,應無作、受,蘊不攝故,如虛空等。
- 量云︰汝所執我,應非實我,因云許依蘊立,非即離蘊故,如瓶、盆等。
- 應立量云︰汝所執我,應不可說是我,許不可說是有為、無為故,如龜毛等。
- 又量云︰汝所執我,於我、非我聚義亦應不可說,許不可說故,如有為、無為義。
- 量云︰汝等實我應不能作業,亦不能受果,許無思慮故,猶如虛空。
- 有用量云︰我應無常,有作用故,如手足等。
- 無用量云︰所執之我,應非實我,無作用故,如兔角等。
- 謂應量云︰僧佉等我,應非實我,無唯作者用故,如虛空等。
- 量云︰汝所執我,應非是我,許非我見之所緣故,如色聲等。
- 又此量意云︰汝能緣我心、心所法,應不知我,非我見故,如緣餘心。
- 量云︰緣我、我見應非倒見,如實知故,順所緣故,如緣色等心。
- 應為量云︰汝緣我之見,不緣於實我,宗也;有所緣故,因也;如緣我外色等之心,喻也。
- 量云︰「我見所緣,定非實我」,宗也;「是所緣故」,因也;「猶如所餘色等諸法」,喻也。
- 應立量云︰一切有情應無憶、識等事,以無我故,如太虛空。
- 若是常者,破之量云︰汝之實我,後起受用時,亦應不起用,以前與後,體無別故,猶如前時。
- 量云︰汝之實我,前無受用事時,應有受用事,即後體故,如後位時。
- 量云︰用應常有,許不離體故,如體;體應非常有,許不離用故,如用。
- 應立量云︰一切有情應無作、受,以無我故,如龜毛等。
- 量云︰汝我應不能作業受果,許無變易故,許體常故,如虛空等。
- 應立量云︰一切有情應無生死,亦不求涅槃,以無我故,如虛空等。
- 量云︰汝我不能輪迴生死,計無生滅故,如虛空等。
- 第一量云:大等諸法應假非實,因云許多事成故,喻云如軍、林等。
- 第二量云︰汝之大等亦非現量所得,多事成故,或是假故,如軍、林等。
- 量云︰大等二十三諦應非三事合成,許實有故,如本自性。
- 此中量云︰薩埵等三,應三合成,許即大等故,猶如大等。
- 故立量云︰薩埵等三法應轉變無常,即大等故,如大等法。
- 量云︰薩埵等三事體應各有多,即是功能故,如彼功能。
- 量云︰薩埵等三,一分轉變成法之時,餘之一分亦應轉變;此體即是彼薩埵等,體無別故,或云許體遍一切故;如一分轉變者。
- 彼宗自許三體相別,故立量云︰三事和合所成之相亦應有三,許即三體故,如體。
- 返為量云︰汝之三事未成大等時,應亦能成大等,前與後,體無差別故,如後成時。
- 量云︰汝本三事,體應無別,說體與相無差別故,如所成相;或相應三別,與體無別故,如三本體。
- 量云:體應如相,冥然是一,相應如體,顯然有三,故不應言三合成一。
- 以本三事從大等難,量云︰汝許別三事應是一非三,因云性即總故,如總大等。
- 以總大等從三難云︰大等總法應是三非一,因云體即別三故,如三別性。
- 量云︰三事和合所成之相,應見三別,許有三故,如見三相體未變時。
- 量云︰色等諸法應各見三,體有三故,如汝三事。
- 量云︰汝根本三相共成一相時,根本三相應無三相,即一相故,猶如一相。
- 量云︰成相之時,根本三體應無有三,以相即體故,如所成相。
- 第一量云︰大等總法應非是總,即三體故,如三別相。
- 且為一量云︰汝薩埵、剌闍二法,應非薩埵、剌闍,具三相故,如答摩。
- 量云︰薩埵一法,應成大等,具三相故,如答摩等合時。
- 量云︰又彼一一應有三體,體即相故,猶如本相。
- 量云︰除大諦外,餘慢等法應與大無別,三合成故,如大。
- 破此量云︰此等亦應體是無常,許能生果故,如所生果。
- 量云︰此等實常不生果者,應非離識實有自性,許是常住不生果故,如兔角等。
- 量云︰地、水、火、風,非有質礙實句所攝,身根取故,如堅、濕等。
- 量云︰非實及覺、樂等餘德等八有體句,應非離識有別自性,汝許除心等,非實句攝故,如石女兒。
- 量云︰非有性及覺、樂等外,餘實等句應非離識有別自性,許非有性之所攝故,如空花等。
- 量云︰若離實等八句之外,應非有性,汝許異實等故,如畢竟無等。
- 立量云︰汝有性應別有有性,許非無故,如實、德等。
- 量云︰汝第十句無法之外,應別立性,因云除大有、同異、和合等六句之外,有、無二法互相違故,如實、德、業。
- 總立量云︰汝所執實、德、業性,應非實、德、業性,異實、德、業故,如和合等。
- 量云︰實應非實,異實性故,如德、業。德、業更互相望為量,如實可知。
- 第二准量云︰地應非地,異地等性故,如火等。
- 量云︰實等之外應無同異性,非唯一故,如同異性。
- 量云︰除實,餘九應別有一總性,實非實中隨一攝故,如實句。
- 量云︰如彼所執和合句義,定非實有,許非是有性及非實等八句諸法攝故,如畢竟無,即兔角等。
- 量云︰和合性非實有,實等十句隨一攝故,如實、德等。
- 初比量云︰彼計實等是有法也,非是緣離識實有自體之現量所得是法也,合名為宗,汝許是所知故,如龜毛等。
- 第二量云︰緣實之智非緣離識實句自體現量智攝,假合生故,如德智等。
- 量云︰大自在天決定非常,是能生故,如地、水等。
- 量云︰汝言無欲及緣起時,欲、緣應起,許自在天體恒有故,如餘起時。
- 量云︰汝《明論》聲應非常住,許能詮故,如所餘聲。
- 然今設破若有方分,即立量云︰所執極微體應非實,有方分故,如蟻行等。
- 又汝根本執無方分者,量云︰所執極微應不共聚生麤果色,無方分故,如心、心所。
- 此中量云︰所生之果色應不名麤,與本極微等故,猶如本極微。
- 量云︰所執極微應不名細,與麤量等故,如麤果色。
- 量云︰所執實麤果色應非色根所得,與極微量等故,猶如極微。
- 今為量云︰此所生果色應無麤德合,與本極微體量等故,如本極微。
- 此中量云︰或應本極微有麤量德合,與麤果色處無別故,如麤色果。
- 量云︰所生色果體應非一,在此東者非西,處各別故,如所在因父母極微。
- 今立量云︰多父母極微合,應不成細,量等麤果故,如麤果色。
- 又立量云︰多極微合,亦應成麤,許多合故,如麤果色。
- 量云︰麤果與因父母極微應不同處,許有礙故,如二極微。
- 量云︰汝宗水入沙,應離非一,許水入中故,如二沙中間。
- 量云︰果色設許入因極微之間,亦應變彼因極微異本,許入極微腹中故,如藥變銅也。
- 今立量云︰汝唯量等應無差別,即有性故,如諸法非無。
- 今立量云︰此青、黃等色應無差別,即色性故,如色性。
- 量云︰汝色應非眼境,非色性故,如彼聲等。
- 此中量云︰汝一異應假非實,二相違法一處說故,如似人、牛。
- 量云︰汝應無所執,但遮他故,如言石女無兒女等。
- 量云︰此應是假,許質礙故,如瓶等物。
- 量云︰汝之極微不能集成瓶等,以無礙故,如非色法。
- 此中量云︰所執極微應可分析,應非實有,有方分故,如麤色等。
- 成和合色,無方分已,遂立量云︰汝和合色等,不能承光發影,無方分故,如非色等。
- 量云︰汝之十處非障礙有對,無障隔故,如心、心所。
- 對立量云︰且汝眼識現緣色時,眼識所有因緣等,應是眼識所緣緣,宗也;但能生眼識故,因也;如現色等,喻也。
- 量云︰其和合相非異極微,有實體,即極微故,如極微。
- 應立量云︰汝和合色處,設許是眼識之所緣,非是緣,以彼都無實體性故,如第二月。
- 此中量云︰色等極微設許是五識緣,非是所緣,五識上無彼極微相故,如眼根等。
- 量云︰極微和合時,應無別和合相,體即本極微故,如未和合時。
- 量云︰汝不和合時,極微應是五識所緣,體即和合極微故,如和合極微。
- 立量云︰汝相資極微應不與五識為其所緣,即極微相故,如不相資集時。
- 量云︰彼一俱胝極微為瓶等者,與此一俱胝極微所成甌應無差別,有一俱胝極微相資相故,如此一俱胝極微所成之甌。
- 量云︰瓶等相資之極微,應非圓相,體即相資相故,如相資相。
- 此中量云︰緣大瓶等識應即緣極微之心,彼執所緣即極微故,如緣極微心。
- 又量云︰或此定非實色,以無對故,如心、心所。
- 依論量云︰諸法無實動義,纔生即滅故,如心、心所。
- 量云︰此動應生已即滅,因云滅不待因故,如心、心所。
- 量云︰汝身業應即風界,許體是色能動因故,如風大等。
- 設就量云︰語中汝除佛,一剎那聲應許有實表業,以是有情語聲攝故,如佛一念語。
- 量云︰多念語聲應不實能詮表,多念相續聲故,如風鈴等;或因云語聲性故,如一念聲。
- 量云︰汝多念身表、語聲應是假法,合多成故,如瓶、衣等。
- 此初量云︰得、非得等,定非實有,非如色、心及心所等,現、比二量有體可得故,如畢竟無。
- 量云︰此不相應定非異於色、心、心所有實體用,許蘊攝故,如色、心等。
- 文外量云︰汝不相應行名非有此實體,此餘心等所不攝故,如瓶、盆等。
- 量云︰汝宗七寶應有實得得,契經說有成就言故,如善惡等。
- 又量云︰善惡等法應自在故名成就,經有成就言故,如七寶等。
- 量云︰汝善心起時,餘所未起善、惡等法現有得者,並應亦起,以有能生得故,如現起善法。
- 量云︰汝宗草等應有別同分,起同言智故,許如人天等。又應天人等,無別實同分,起同言智故,如草木等。
- 量云︰汝外相似色處法上應有同分,色處攝故,如內色處。
- 量云︰汝所言命根非實命根,許異識實有故,如受、想等。
- 今立量云︰又汝命根不能持身,以非心故,如色。
- 量云︰汝入無心定等時,應無實命根。
- 量云︰除命根外餘異熟法,應實命根不能持之,唯業能持,宗也;業所招故,因;如汝命根,喻。
- 若言以煖、識間斷故不然者,更立量云︰汝命根不能持身,以非心故,如色等。
- 彼立量云︰「之有為相」言別有體,有第六轉言故,如天授之衣、祠授之鉢等。
- 量云︰汝無為相應離體有,說「之相」言故,如有為相。
- 量云︰汝生用時,住等三用亦應即起,體現有故,猶如生相。
- 量云︰去來二世,非實有體,非現在故,及非常故,如空華等。
- 量云︰如汝所說實名、句等,非實能詮,汝許異聲有實體故,如色、香等。
- 量云︰聲之屈曲,應非離所依別有實體,法處所收,色蘊上屈曲故,或色、聲二色之上,隨一屈曲故,如色處長等。
- 量云︰汝內屈曲聲不能生實名,聲屈曲故,如絃管聲。
- 證此量云︰除此三千界外,他方亦應時有佛出,教化眾生,有人天眾生故,猶如此土,證光明等為佛教。
- 量云︰光明等上亦得有名等,眾生機欲待故,如此聲上有名等。
- 此中量云︰貪等隨眠非不相應攝,名貪等故,如現行貪等。
- 量云︰汝宗所立三種無為,應離色等無別實性,前三法不攝故,或非世共知及無用故,如龜毛等。
- 謂立量云︰汝諸無為,不應執為離色心等實無為性,所知性故,或色心等所顯性故,如色心等。
- 量云︰色中虛空,體應即色,處無別故,如此處色。
- 謂立量云︰外道、餘乘所執三聚,如前諸法,是有法也,異心、心所,非實有性,即是法也,合名為宗,因云是所取故,喻云如心、心所。
- 今立量云︰汝言能取彼色等覺,亦不緣彼色等諸法,是能取故,如緣此覺之所有覺。
- 謂立量云︰諸心、心所非實有性,依他起故,如幻事等。
- 量云︰執心所取真實唯識,體非實有,執所取故,如所執色等。
- 立比量云︰同聚心所,非心親所緣,與心自體異故,如餘眼根等非所取法。
- 應立量云︰如第六意識緣張人時,張人身中餘一切法皆應緣著,張人自相故,如所緣形量等。
- 然有量云︰離我第八識,汝命根、同分能執持身真異熟果定不可得,非第八識故,如外色等。
- 今量云︰彼不能持一切種子,非第八識故,如外色等。
- 量云︰汝初無漏應不得生,無因緣故,如兔角等。
- 立量云︰汝初無漏心應無漏種為因緣生,體是有為無漏法故,如後無漏法。
- 量云︰汝不善等心應與信等心所相應,許有為心淨類攝故,如餘無漏及善心等。
- 量云︰今所思念過去不曾更心等,除宿命、他心智等,餘心一切皆應不能憶,不曾更故,如不曾更色等。
- 量云︰第三分心應有能照之心,心分攝故,猶如見分。
- 量云︰觸別有體,六六法中,心所性故,如受、愛等。
- 量云︰第八、五數,應非所熏,是能依故,不自在故,如貪、信等。
- 量云︰別能持中六種種子應不共生一果,因緣性故,如六能熏。
- 量云︰未來果法應不待因,體已有故,如已生果。
- 量云︰所言果法,應非是果,以先有體故,由如於因;汝所言因,應不是因,先有體故,猶如於果。
- 量云︰所計作用,未來應有,不離體故,猶如於體。
- 量云︰未來一切法,用應常起,因緣具故,如現在法。
- 量云︰生滅二法,體應非一,以相違故,如苦樂等。
- 破之量云︰經部所說持種色、心,不能持種,非第八故,如聲、電等。
- 量云:八應以七為俱有依,是識性故,如第六識。
- 四十餘年,成立一量云:諸大乘經皆是佛說,宗也;兩俱極成非諸佛語所不攝故,因也;如《增一》等阿笈摩經,喻也。
- 應立量云:諸大乘經若是壞正法者說,佛先應記,宗也;汝說自法內廣壞正法者所起等故,因也;如正法滅事等,喻也。
- 應立量云:師子中虫自食其肉教,非定授我記,不分明記故,如記汝驢披師子皮教等。
- 量云:諸大乘經,佛滅即行,許明無我理契經攝故,如《增一》等。
- 應立量云:大乘經是佛語,許非餘外道等境,契經攝故,如《增一》等。
- 量云:諸大乘體等,定以此教而為能詮,許能顯彼深妙理等故,如《增一》等教。
- 量云:大乘是佛說,許有對治真無漏道故,如《增一》等。
- 量云:大乘是佛語,許詮深理,義異於文,契經攝故,如殺害於父母等言。
- 量云:眼等非可為耳等所熏,根、境、作意三,定各別故。
- 量云:色、不相應,理非染淨內法所熏,亦不能持種。
- 量云:此不能持種,亦不受熏,有間斷故,易脫起故,如前諸識。
- 量云:前心等不為後心等種,無熏習故,如瓦礫等。
- 量云:極成二乘無學後心不得入涅槃,許能為因故,如前前位。
- 量云:非佛起餘善心等位,必應現起真異熟心,宗也;非佛有情故,因也;如許起彼時,喻也。
- 量云:三法中識,應一類相續,三法攝故,如壽、煖二。
- 又或應返質:壽、煖二法亦應間斷,三法攝故,如彼許識。
- 量云:即生、死位,明了轉識必不現起,身心惛昧故,如睡無夢等。
- 謂立量云:汝所言細意識者,決非意識,極成意識不如是故,如眼等識。
- 量云:轉識不能恒持名色,有間轉故,如聲、風等。
- 總非量云:定之前後去來,有漏順益之識,非食體用,非現、常故,如空花等。
- 量云:識在滅定,實應不離,如來說言,滅定有故,如煖、壽等。汝壽、煖等,滅定位無,佛說有故,如汝許識。
- 量云:出滅定已,應是重生,許真異熟識斷已重生故,如餘重生身。
- 又異熟心斷已應不續,異熟攝故,如異熟色。
- 今牒之云:若如是者,應立量云:汝應一切定皆名無心,諸定皆說無前五識身故,如汝許滅定。
- 設彼救言「此位第六識行相、所緣俱可了知,因隨一」者,今破量云:汝滅定位應非是實滅盡定位,許有行相、所緣可知識故,如餘位等。
- 更應返難:汝宗除此,餘時亦應名滅定位,有行相、所緣可知識在故,如汝許滅定。
- 今量云:受、想定是遍行,許是大地法故,如思等法。
- 量云:此位應有觸,有思等故,如餘有心位。
- 量云:滅定之位,無第六心,以無大地心所法故,如悶絕等位。
- 量云:汝宗求緣涅槃心,應起散心,求緣寂靜故,如滅定前心。
- 量云:道相應心不持彼種,自性相違,如涅槃故。
- 量云:第八之識,有俱有根,與餘七識,同識性故,如餘七識。
- 量云:其第八識應依於他恒轉之識,以恒起故,如第七識。
- 量云:汝異熟識非能執受,不遍依止有色根故,如前六識。
- 前第三師,初以七為八依,量云:是識性故,有俱有依,或應依無間斷識,識體無間斷故,如第七。
- 量云︰平等性智定有別所依識,說轉得故,如餘三智。
- 量云︰汝言異生起善、無記位,無無明時,無明應亦起,異生位故,如餘起時。
- 量云︰由此理趣,極成意識。如眼等識,必有不共、顯自名處、等無間不攝,增上生所依,極成六識,隨一攝故。
- 量云︰無想有情位應起我執,異生攝故,如餘異生趣位。
- 量云︰無想,聖人應不訶厭,無我執故,如涅槃等。
- 破小乘等,立一量云︰如汝所為欲聞聲末後出定之意識,應不即聞聲時出定,不聞聲故,如未聞聲之定意識。
- 量云︰無癡定別有體,所正對治是不善根故,如無貪、瞋。
- 應立量云︰疑體非即慧,六煩惱中不說世俗有故,如貪等四。
- 量云:如餘本有初,必有轉識故。
- 量云︰諸緣具眼識起時,餘諸緣具耳等識亦應現起,諸緣具故,如現起眼識。
- 第二量云︰餘識亦不親緣離自諸法,是識故,如眼等識。
- 第三量云:此親所緣定非離此,二隨一故,如彼能緣。
- 謂外量云︰如汝非緣終南山處,緣此識應生,執實山無,此心生故,如正緣彼處。
- 謂外量云︰如汝非緣終南山時,緣此識應起,執實境無,此心生故,如緣終南山時。
- 謂外量云︰有多相續,同一時間,於一處所,應定一見,餘不能見,執唯識故,如多相續,同一時間,於一空華等,有見不見者。
- 謂外量云︰汝之髮等,應無彼用,執境非實,此心生故,如眩翳者所見髮等。又眩翳所見髮等,應有實用,執無實境,髮等識生故,如餘髮等。
- 謂外量云︰汝飲食等,應無實用,許體非實,此心生故,猶如夢中所見飲等。又夢中飲等,應有實用,執無此境,此識生故,如非夢中所有飲等。
- 謂外量云︰一切城等,應無城用,許無實城,生此心故,如尋香城等。又尋香城等,應有實用,許無實境,此識生故,如非尋香所有城等。
- 立量質云︰汝夢於是處見有村園等,應非處定,汝許夢境非實有故,如餘夢中所不見處。
- 正解量云︰其非夢時,境雖無實,而所見事,其處亦定,許如是境皆無實故,如夢所見。
- 應立量云︰有漏五根不發無漏識,有漏色根故,如餘因位。
- 應立量云︰有漏非染見、相二分,非計所執,是非染心現二分故,如無漏心現二分等。
- 應立量云︰因緣所生二分是依他起,因緣種子生故,如自證分。
- 量云︰第八識等,定非法執品,法空觀品與俱起故,如佛第八識。
EPUB電子書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