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穆提社長隨筆:本體不可得

圖片說明:日本橫濱公園一景。
重新逐步斷句《玄奘三藏譯撰全輯》至《識身足》,思故原一百二十卷本《大寶積經》尚未完功,隨即邊閱邊斷句,如今業成一一斷句完畢。本經四十九會,諸會之中又有諸品,其實為諸小經集結而成該經,總共一百餘萬字。奘師當時所翻《大菩薩藏經》即收入該經〈菩薩藏會〉。
 
菩提流志三藏所翻〈勤授長者會〉又談『菩薩瑜伽師地』,於無上正等覺起勝志樂者,於一切異生起大悲心,後又於己色身修身觀等,此即先發菩提心勝意樂事,又於一切有情生大悲,故能於色身等修無常觀等。
 
如言「若諸菩薩作是觀時,復應思惟,如此身者三百六十骨聚所成,如朽壞舍。諸節支持,以四細脈周匝彌布,五百分肉猶若泥塗,六脈相繫、五百筋纏、七百細脈以為編絡,十六麁脈鉤帶相連,有二肉繩長三尋半於內纏結,十六腸胃繞生熟藏,二十五氣脈猶如窓隙,一百七關穴如破碎器,八萬毛孔如亂草覆,五根七竅不淨盈滿,七重皮裹六味長養,猶如祠火吞受無厭。」於此即知脈、骨等相皆非實、是苦、無常,故後頌「是身眾穢器,猶如貯糞瓶,凡夫無智慧,恃色生憍慢。」若於此脈等相生執則生憍慢,於此必有隨煩惱,如《成唯識論》言「云何為憍?於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為性,能障不憍,染依為業。謂憍醉者,生長一切,雜染法故。此亦貪愛,一分為體,離貪無別,憍相、用故。」後又言「憍唯癡俱,與慢解別,是貪分故。」「憍不緣下,非所恃故。」彼等所執下地法劣之故。
 
後又於此身觀修四十四種,佛言「速能成就六波羅蜜、無上正等覺」。足見四念處之身念處觀多至要。
 
「五取蘊,謂色取蘊,受、想、行、識取蘊,總名五取蘊。」不要把世俗法跟人當真,都是無常法、苦、空、無我法, 當真了,就產生痛苦, 本來這些人事都是無常的,不需要執著為真實。
 
看到有些人做種種惡事,或者傲慢、或者說謊、或者利用你,皆需要看破、接受、放下而不需要當真,當真了,即於此等遍計法上產生了執取則又有後續之苦等法,所以才有種種苦等不如理作意。世俗法上,眾生沒修行就是這樣,彼等輪轉生死順生死流,所以才有此等種種惡性,這些道理都很簡單,要實踐卻難。  
 
《法蘊足》:「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汝等若能永斷一法,我保汝等定得不還。一法,謂貪若永斷者,我能保彼定得不還。
 
如是瞋、癡、忿、恨、覆、惱、嫉、慳、誑、諂、無慚、無愧、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憍、放逸、傲、憤發、矯妄、詭詐、現相、激磨、以利求利、惡欲、大欲、顯欲、不喜足、不恭敬、起惡言、樂惡友、不忍、耽嗜遍耽嗜、染貪、非法貪、著貪、惡貪、有身見、有見、無有見、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瞢憒、不樂、頻申欠呿、食不調性、心昧劣性、種種想、不作意、麁重、觝突、饕餮、不和軟性、不調柔性、不順同類、欲尋、恚尋、害尋、親里尋、國土尋、不死尋、陵蔑尋、假族尋、愁歎、苦憂、擾惱,於此一法,若永斷者,我能保彼,定得不還。』」
 
看到他人愚癡,自己不需要愚癡。
 
然如何除身念觀外,修於此內心住循心觀? 如《法蘊足》云:「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
 
內心者,謂自心,若在現相續中、已得不失。
 
於此內心循心觀者,謂有苾芻,於此內心觀察思惟內心諸相,於內有貪心如實知是內有貪心,於內離貪心如實知是內離貪心。
 
於內有瞋心如實知是內有瞋心,於內離瞋心如實知是內離瞋心。
 
於內有癡心如實知是內有癡心,於內離癡心如實知是內離癡心。
 
於內聚心如實知是內聚心,於內散心如實知是內散心。
 
於內沈心如實知是內沈心,於內策心如實知是內策心。
 
於內小心如實知是內小心,於內大心如實知是內大心。
 
於內掉心如實知是內掉心,於內不掉心如實知是內不掉心。
 
於內不靜心如實知是內不靜心,於內靜心如實知是內靜心。
 
於內不定心如實知是內不定心,於內定心如實知是內定心。
 
於內不脩心如實知是內不脩心,於內脩心如實知是內脩心。
 
於內不解脫心如實知是內不解脫心,於內解脫心如實知是內解脫心。
 
如是思惟內心相時,所有於法簡擇乃至毘鉢舍那,是循內心觀,亦名心念住。
 
成就此觀,現行隨行乃至解行,說名為住。
 
彼觀行者,能發起勤精進乃至復能於此急疾迅速,名具正勤。
 
彼觀行者,能起於法簡擇乃至能圓滿極圓滿,名具正知。
 
彼觀行者,具念隨念乃至心明記性,名具正念。
 
於諸欲境諸貪等貪乃至貪類貪生,總名為貪。
 
順憂受觸,所起心憂不平等受,慼受所攝,總名為憂。
 
彼觀行者脩此觀時,於世所起貪憂二法,能斷能遍知乃至隱沒滅除,是故說彼除世貪憂。」
 
又如說一心開二門,彼說有漏生無漏、無漏含有漏,本無漏又因種種相而變有漏,如是,既有漏生無漏,無漏亦能生有漏,眾生既然本來是佛,成佛亦應當變回眾生,有漏生無漏、無漏生有漏故。
 
彼又說此為中道、中觀,故一真法界能生諸法而遍宇宙,若如是,則一因論者亦持生諸法而同佛說?顯見彼等未明中觀。既說世俗因果緣起無常,如何勝義亦有緣起常義?若如是,則諸緣起亦是常法,既為常法,如何能斷生死?生死緣起所攝故。
 
《寶積》云:「象手!彼人若言所有身相,我為是故,言如來滅入涅槃已不復轉還,但見身相不轉還故名如來滅。
 
應還問彼:『汝說身相成就為如來耶?』
 
彼人若言:『我說身相成就名為如來。』
 
應還答彼:『如佛經中不說身相名為如來。
 
若說身相是如來者,一切瓦石山河草木皆是如來。』
 
彼人若言:『一切瓦石山河草木,無有三十二大人相名如來者。』
 
應答彼言:『汝說有三十二相名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何以故?
 
轉輪聖王身有三十二相。』
 
彼人若言:『相入相法知相婆羅門說當作佛,是事為實。』
 
應答彼言:『若有三十二相即應是佛。
 
而汝自說相師見有三十二相,記當得作佛。
 
汝今說佛相。』
 
彼人若言:『我說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無漏根力覺道禪定解脫三昧等是為佛相。』
 
應答彼言:『汝說十力等是佛相者,今應說佛體性。』
 
彼人若言:『佛與是相異耶?』
 
應答彼言:『汝自言是佛相,佛相非佛。』
 
彼人若言:『更有無形無色法,是佛十力等為相。』
 
應答彼言:『無形無色法,云何以有形有色為相?
 
又汝若說無形無色法名為佛者,餘無形無色法皆可是佛。
 
若是等法亦是佛者,是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根力覺道禪定解脫三昧等,亦應與是為相應。』
 
象手!我諸弟子應當如是降伏癡人。」
 
《寶積》又云:「如來是實語者,作是言:『比丘!眼非汝等,亦非他人。
 
何以故?
 
本體不可得故。
 
何法是眼?
 
是眼屬誰?
 
何法是耳鼻舌身意?
 
是意屬誰?
 
何以故?
 
本體不可得故。』」
 
此句破一切本體論。
 
日本往昔經歷各種地震災情時,各種物價指數還是維持穩定,或者給予各種折扣。不過這幾年下來,日本變化不少,各種產品價格是越來越高漲,好像也沒有顧及到生活在日本的人是否消費的起。可見,當一個抗壓能力與現實生活消費指數不平等的時刻,該漲價的還是會漲價。
 
倘若有人跟你說日本的生活指數很低,那他絕對沒有在日本消費過。這個不用懂日本語就能明白,因為口袋裡的東西是同樣買一件商品,但不見得能夠與往昔一樣購買得到,或者品質下降不少。就像日本的松下電腦,品質真的下降了不少,但其價位上漲十萬日圓(約莫兩萬兩千台幣,五千一百人民幣)左右。所以說,沒有可以持續成長進步的動力,人就會退步,包括其研發的產品與價格浮動,都能一目了然日本現今的變化。
 
打開電視都是強盜等罪,足見當一般人處於劣勢或者困境時,有漏種子就會現行,現行之後,各種不善心所與造作諸惡業,亦毫無掩藏之處。
 
 
《阿毘曇毘婆沙論》云:「問曰:物性變論、往來論有何差別?
 
答曰:物性變論言迦羅羅變作阿浮陀,往來論言迦羅羅來至阿浮陀中住,俱增長故。
 
或有說者,覺是一性,後所知覺即是前所作覺。
 
或有說者,意界是常,以意界常故憶本所作。
 
或有說者,有根本陰、有客陰,客陰所作、根本陰能知,以是故能憶本所作。
 
或有說者,前心往後心,語後心:我作如是事。
 
是故憶本所作。
 
恒河沙數諸佛及佛弟子不作此論,言有人,不言物性相入、不言物性變、不言物性往來、不言覺性是一、不言意界常、不言有根本陰客陰、不言前心往後心,然能憶本所作。
 
如此事微細甚深難知,為顯如此微細甚深難知法故而作此論。」
 
 
 
(圖片說明:日本橫濱公園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