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穆提社長隨筆:洛水之濱

一個城市發展過早,或許對該城市並非好事。絕大多數所謂的「發展」,意謂著高度經濟化的建設是為發展,然而建設過了頭之後呢?是否彼此居住於該城市之中僅只剩下大樓林立之區域,所剩下之邊隅提供給綠地,諸多孩童、成人無有休息之所,該城市之過往文化底蘊再也無法回頭看見。

如同佛弟子,看似對於三寶尊敬,然而若不具備正思維與如實的依止聖言量,僅只依靠他者之詮釋,逐漸演變成為另外一種盲目的權威,這應當不是真實的仰敬三寶,世俗人亦對於自己所崇拜之權威尊敬,那麼,這類的佛弟子與世俗人又有何區別?如同缺少一座城市之文化底蘊,亦無多所用處,於日後僅只剩下一個「名」留給世人,而非如實如理的呈現。

譬如說,我們常到諸多城市旅行,一定會去欣賞當地的文化設施,諸如美術館、博物館等,深入其中理解該城市所收藏之古董、國寶。看到一本書,南京人撰寫洛陽的,彼說洛陽已經失去了當年之輝煌,成為了一個二、三級的城市。在台灣,並沒有這種對城市描繪為二、三級的區分,本人多次往返洛陽,若不知洛陽古蹟等物,則不知何謂華夏文明之始,彼等或許只見到是否大樓林立就算是發展城市,而未嘗真實的深入理解洛陽本身不斷挖掘出各種數千年的古蹟,一件古蹟所能敘事的,不僅是一個文明史,更是當地人類生活於期間所展演出來的燦爛文化史,世俗法皆有成、住、壞、空,此乃世俗諦所攝,了知如此,即能深入不同城市、不同語系之文化,產生了共相而不為現實所侷限。

諸如日本學者研究中國洛陽論文目前為止,已經達到六百餘篇。如:「洛陽金村出土の透彫二重体鏡」、「神会の布教活動とその影響 ―「南陽竜興寺時代」と「洛陽荷沢寺時代」」、「佛寺集會詩の出現 : 開元二九年の洛陽の出來事」、「聖武天皇和洛陽城建造國京和京都」、「北魏洛陽北邙墓群の構成と變遷」、「 静岡市立芹沢銈介美術館所蔵「開皇十八年銘金銅菩薩立像」」等。

不知洛陽學者,不能與言。自周公制禮作樂,爾後佛教東流,又發太、儒、道、玄、二程洛學(理學)乃至陽明心學,莫不與洛陽有關。

洛陽此名源自洛水之濱、依易而言山南水北為陽,故為洛陽。黃河流域孕育而成之洛陽盆地,古名自先秦稱斟鄩、西亳、郟鄏、周南、新邑、洛邑、王城、成周、河南、洛師、東國、天下之中、土中、地中、東洛、西洛、洛陽等名;於秦、漢、魏晉南北朝則稱河洛、雒陽、東京、京洛、洛京、北京、南都、洛中等名;自隋、唐、宋、金則又稱東都、金城、神都、西京、西都、中京等名,顯見該城市大抵為複數文化所致,有諸多異名之故,世俗人以名區分故。

所見過於膚淺者,你又如何與過往文化產生共鳴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