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是一般人皆需具備的禮儀與態度。
沒有教養,再怎麼修行也無用處。
何以故?所謂教、養者,依佛法三科義入教、修正逆養習氣者是也。若無教養,則令人覺學佛無益處,人人見你如此沒教養,怎麼會對佛法有信心呢?
再者,諸人入佛寺、參與共修,目的帶點功利主義,帶點這般我入佛寺培植福德,然出佛寺後,於眾人前後則原形畢露,其所讀經論與己受用無關,經論是經論、我是我。雖持戒、受戒亦無多大益處,教、養者,不入心也。
《大乘法苑義林章》雖說我慢:「初三生分別所依緣事,次二生見、我慢事,後三生貪、瞋、癡事。多分此唯修所斷,理通見斷。又有八纏,謂惛、眠、掉、悔、嫉、慳、無慚、無愧。數纏嬈故,唯修所斷,理亦通見。」多分此唯修所斷,理通見斷者,於凡夫位亦需對境降伏。
然日常生活若無對眾人,不論是於世間公司、團體,或者入佛寺皆能如實修行,無論對上、對下,皆能如常說:「請、謝謝、對不起、抱歉」等用語,則自身習氣亦能減少暴躁之氣,見他人勝處能如實稱讚、見他人短處能如實自身反省,如此,教養責成。又或諮詢、討論問題能先自動報上本名,雖此五蘊為假,然若無名則無以稱呼彼此,是故,重貴、重德者,必會如此而行,反之,則否。
若不然,則學佛並無多大用處。若為人師,則為學生者亦厭惡之,若為學生,則為師者亦棄離之,無受用故,既無受用,見人則以自身似乎有多大證量到處批駁,不能理性討論,又或於世間偷搶欺騙,做事業則多妄語、欺騙手段以賺取金錢,承諾他人之合作也失去了信用,於此,則與學佛無關。讀經論越多,則自身傲慢習氣更甚。所以,慚、愧二門由此重要。
(附圖:日本東京世田谷區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