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穆提社長隨筆:菩薩行

台灣歷史僅有兩百多年的佛寺屋簷內部設計

每個行業都很好,透過自己每日的努力讓周圍的人生活平安、幸福,這種滿足感,也是一種善。而只是想讓周圍的人都幸福的這種感受,自身這個假我也能讓社會減少暴戾之氣。人之所以會時常感到憤怒、暴戾之氣,那是因為他們沒有獲得內心真實的幸福,他們覺得社會欠他很多,世俗諦也好、勝義諦也罷,光說不練也無用處,遇到不如意、與自己看法不同就暴跳如雷,與小朋友沒有兩樣。

 

如果一個行業非得有販售酒類等產品方能讓一家人生活下去,你要怎麼做?是禁制他們繼續販售酒類呢?還是隨喜他們的生活?許多佛教徒不喝酒,但他們的內心卻比酒還沈醉,除了佛法外,也想獲得更多世俗的地位、名利,他們說這就是菩薩道,不論是用什麼名目安上去,其實就是貪,除了貪這個我不死外,也貪這個我所衍生出去的種種法,佛教徒只在乎不飲酒,卻不在乎自己對這些貪欲法無限的追求。

何謂菩薩行?三論宗吉藏大師於《二諦義》有非常好的詮釋:「問:凡夫迷我、無我,為凡說我、無我,令悟我、無我,可有益;聖人解我、無我,為聖人說何益耶?解云:此不就利益為說,直明凡不解我、無我,聖解我、無我,以聖解我、無我故,為聖說我、無我,此為益凡,利他不自利。如阿難稱我聞,為益眾生也。次大師云:為凡說有,為聖說空者,此之凡聖是所化緣,稟教凡聖,有於凡實,為凡說有,令悟不有;空於聖實,為聖說空,令悟不空。令凡聖說有無,悟不有無,亦令凡悟不凡,令聖悟不聖,不凡不聖,中道正法,故云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也。」

貪就是貪,沒什麼不好,無需要再次包裝自己不貪,若不貪,何必每日回向時,總是回向自己想獲得更多的世間成就?美其名說是菩薩道,實際上乃人間道,人間,自然就會想獲得更多,這種想要獲得更多的貪,若不觀察到,也止不了這種延續貪的感受,所謂的樂受出現時,已經太晚。倘若是真的在行菩薩道,那麼,請讓所有眾生受的苦、違反的戒當成為自己的,地前伏諸煩惱假觀修平等性智也是如此,對方會如此愚癡,也是我的過錯,因為我不遮止,對方會生傲慢心,也是我的過錯,因為我也有我未斷。

台灣歷史僅有兩百多年的佛寺,除了民間信仰古蹟的保存外,也保留了日本時代的神轎,我曾在京都看過每年一次的祭典,覺得日本祭典所用神轎精美,回到台灣一看,原來更精美的古物早就在你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