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穆提社長隨筆:對話

未幾,於嘉義車站前一少年與我攀談,原來是保險從業人員現場問券調查。與之交談得知大學剛畢業、正在等當兵,面臨人生抉擇點。少年不喜愛自己的家鄉,但未出國看過世界,不想從事與大學相關科系工作,喜愛與人交談,若選擇與大學相關科系,可能一生也就這樣了。這或多或少亦是少年維特的煩惱之一,面對未來不知如何抉擇,是聽從父母的建議還是追隨自己意欲為之之生活?

 

玄奘三藏年少時從景、嚴、空、道基、寶暹、震(道振)、勇鎧、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辯、玄會法師等。於印度又學於般若羯羅(慧性),其人於「小乘阿毘達磨、迦延、俱舍、六足阿毘曇,無不曉達」,奘師「因申疑滯,約《俱舍》、《婆沙》以問之」,在此停止月餘,研讀《毘婆沙論》。從僧勝學《俱舍》、《順正理》、《因明》、《聲明》,及《大毘婆沙論》。從龍勝學《百論》、《廣百論》。又從調伏光學《對法》、《顯宗》、《理門》等,就月曹學《眾事分毘婆娑》、從闍那毱多大德,學《經部毘婆沙》。從蜜多犀那論師(德光弟子)學薩婆多部《辨真論》、《發智論》;於毘離耶犀三藏,讀佛使《毘婆沙》、日胄《毘婆沙》。

於戒賢論師處學《瑜伽論》等,如是《瑜伽》三,《順正理》一,《顯揚》、《對法》、《因明》、《聲明》、《集量論》等各一,《中論》、《百論》各三。於《俱舍》、《婆沙》、六足《阿毘曇》等,於此尋讀決疑,是五年,不捨晝夜。又於伊爛拏國,停一年,研讀《毘婆沙》、《順正理》。隨善解因明婆羅門,讀 《集量論》。於馱那羯磔迦國停數月,習大眾部根本阿毘達磨等論。於鉢伐多國,停二年,學正量部根本阿毘達磨,及 《攝正法論》、《教實論》等。復往伍羅釋迦寺停兩月,就般若跋陀羅諮決所疑。登杖林山,從勝軍居士學《唯識抉擇論》、《意義理論》、《成無畏論》、《不住涅槃論》、 《十二因緣論》、《莊嚴經論》,及問《瑜伽》、 《因明》等法義,首尾共二年。

然上述奘師之諸師卻未見彼等以自宗、自學為傲,僅只傳授自身所學,於諸疑惑諮詢決問耳。

我與之分享,每個人幾乎於年少時多少都如此,不如等當兵後,出國看看外面的世界再做抉擇,再返回家鄉或許會正如我所說的嘉義阿里山確實比日本諸多景色更美、更勝出,但這也只是我個人主觀之經驗而非決定義。他不知道阿里山是世界遺產,僅只知道諸多歐美日本遊客多半來嘉義追隨此山,我與他說,那不如日後多嘗試,如今也僅只二十二歲,來日方長不必太快對人生下定論。我從不給人決定的意見,我總是認為每個眾生皆有其追求之決定,旁人只能給予助緣而非說教式的只能聽我這樣說的教誨,若如此,多半形成反效果,誰未年輕過?不論所做抉擇日後以何為業,只要不傷害人、不被傷害,一切都應當給予祝福、尊重,多於困苦之中嘗試,於中發現自身意欲之事,而非強迫年輕人接受一切社會規範與要脅、利誘彼等接受自身主觀之思維,生命應該多些嘗試並充滿好奇、無所畏懼。

爾後思維才發現原來這是一場父與子、我之過往與彼之現在之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