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企劃 / Website Planning
- 詳細內容
一段關於「持守戒律」之法語,出於《善見律毘婆沙序品》,這讓我想到了戰爭時期,許多為了嚴持佛律卻犧牲掉自身有漏之色身、壽命的佛弟子(不論其是出家法師抑或在家居士),他們的行動,足以讓此世的狂傲眾生,作為一面借鏡,有時候,佛弟子不深入經藏、不持守增上戒學、乃至恆時修諸觀行,佛法之敗落即是出在自手上、而非全為外道徒眾,末了,想到了 虛雲老和尚、想到了 窺基菩薩、乃至一切為了持戒而喪生之行者,這怎麼能不讓...
- 詳細內容
人們又想藉由什麼來獲取生命的慰藉?是伴侶?還是地位?當妳感到越是恐懼之時,妳所以為能夠佔有的也變成了它佔有了妳。 是什麼樣的情形,讓妳以為妳可以去佔有它?是自我感?抑或是一種淵源於害怕失去所擁有的感受中的那般恐懼? 生了一場病。 什麼都結束了,不是嗎? 一千萬?一億?當妳只剩一星期能夠活著時,妳還會想要他們? 每天吃的三餐不過滿足於身體的基本需求即可,人們總是無法滿足,總是想要藉由什麼,例如:禪修...
- 詳細內容
智者大師曾於「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中說:「第一調食者,夫食之為法本欲資身進道。食若過,則氣急身滿、百脈不通,令心閉塞坐念不安。若食過少,則身羸心懸、意慮不固,此皆非得定之道。復次,若食穢濁之物,令人心識惛迷。若食不宜身物,則動宿疾使四大違反。此為修定之初,深須慎之。故云身安則道隆,經云:『飯食知節量,常樂在閑處;心靜樂精進,是名諸佛教。』」 如經中所說,『若食穢濁之物,令人心識惛迷。』足見取食之重...
- 詳細內容
下午,走在中山北路上,靜靜的觀察著身心的運轉,體察著諸法無常的現起,思維著布施對於佛弟子所實際體驗的意義。 恰巧一位比丘尼法師行於此路上,托著缽、依著 佛制行走著,我趨意向前著、右手緩緩的伸進口袋裡,隨意地拿出幾枚銅板,恭敬的放入了法師的缽中,放好之後,身子正對著她的面前向其合十,能夠在這世間上,遇著孤獨無侶的修行者,是否當為生命中一件奇妙的事情?未久,法師亦向末學合十、繼續默誦著經文,繼續面對著...
- 詳細內容
在瑜伽師地論提到,需要證得心自在者,方能真實於定中觀察色法時,亦能令他者等同觀之,也就是說,一般修定者,大多只能落於意識所影現之假想色法,實無可能轉變外色塵之相分,正因為如此,絕大多數未有正定者,認為外色為實有受用法,若是如此,那麼,佛陀又如何能夠轉變山河大地之相分呢?可見得此色法乃為虛妄之影塵。
- 詳細內容
《 禪關策進》永明壽禪師垂誡云:「學道之門,別無奇特,只要洗滌根塵下,無量劫來業識種子。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斷絕妄緣,對世間一切愛欲境界,心如木石相似,直饒未明道眼,自然成就淨身。若逢真正導師,切須勤心親近。假使參而未徹,學而未成,歷在耳根,永為道種,世世不落惡趣、生生不失人身,纔出頭來,一聞千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Load more...
All i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