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對等自由即是我於此同時同地建立若言論自由一宗原則,於彼所亦是如此建立一宗原則。 如我建立一言論自由,此言論自由可隨己見解批判思考與判斷社會現象而做發表於我時、我地所屬之媒體等而能享受此言論自由權。於彼等來於我所亦能如此建立此言論自由權。 此中,建立共相者,即是雙方皆是建立此一言論自由權宗上,若無,則不能。若彼等自宗並未建立言論自由權者而要求我宗當共許此言論自由權,則彼等自宗自所毀壞,何以故?彼等未共許自宗建立言論自由權故。既然彼等自宗自未建立言論自由權者,則當建立未許言論自由權,而非要令我宗共許彼等言論自由權故。
幾十年以前的台灣非常窮困,天然資源豐富,但沒有提煉的技術,對於當時要改善整個家庭生活的台灣人也沒用。 阿月,六十多歲,從小他們家族多人,幾個人穿著木屐由台灣南部搬遷到台北居住,為了給兄弟姊妹有學費能夠上學,阿月的母親在家裡後院眷養了幾隻豬仔,雖說是後院,其實不大,僅能眷養六、七隻小豬仔,一年養兩批,一到六月一批、七到十二月一批,以應付七、八位小孩上學的學費。本土台灣人是沒什麼特權可供使用的,在當時。 這一養也養到他們長大成人。阿月從小由於母親重男輕女的緣故,只能上到小學畢業為止,雖然她比他台南一中畢業到台大的先生還懂如何發展事業、在聰明這一點,整個家族是無庸置疑的排名前茅,但在台灣當時的重男輕女的環境下,小學畢業後的職場就職,幾乎都是當時女性普遍現象。
平等性智源於佛教最後的法輪,解深密經所說三自性三無性理。有些學者認為此經並沒有提出八識心王的說法,實際上於初品後即是。 並不是說,非得要有相同的名詞出現才能表義,如果是的話,那麼,大毗婆沙論提到種子說,是否與唯識教理所說都相同?婆沙師的種子說在於有漏法上說。而唯識教理除有漏種外,另外建立本有與始起,與無漏種。 許多研究唯識學者,不論正反方,都專注於阿賴耶識,殊不知,依附於阿賴耶識但屬性不同的無漏種才是唯識學所謂的如來藏學與佛性義,佛性也分三類說。
他從當兵的單位:三軍總醫院跳了下去,五樓,想了結自己的此生。 他的母親打來電話,說現在在醫院。我趕了過去,這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在學校時,他喜歡種玫瑰花,愛花如痴的他也在自己家裡陽台種玫瑰花,對於一個十多歲的男子來說,喜歡玫瑰花到這種程度,也能了解到他的性向。下課時,當時一開始搭乘校車回家,而他總是會跟我一起下車,雖然他家的距離並不是與我相同的站。就這樣,默默的走在我後頭。 我也知道他的性向,但予以尊重。他種了花,長成熟了,就會不定時的送給同學,同學也知道他的性向,有些人會間接的取笑他,他也不以為意。當時性格嚴肅、沈默寡言的我,好像也受到同志朋友歡迎,到現在也是如此,因為我不隨意批判他人的喜好,我只批判盲從、不思辨的價值觀。
佛學、佛法,皆是讓人參透生命的哲學,或者說修行,修斷生命的惡行,超越生命本質的苦。 只不過,許多人利用這樣的方式,而傳授他自己根本都不信受的價值觀。收費有幾種:高額課程費用,諸如一年高達六十萬台幣以上。隨喜贊助一百萬雕刻觀世音菩薩像、或者其他佛教聖像。再者,即是種種的法會,用種種名稱的經懺以作為募資的方式,一次二十萬、三十萬的捐贈,不具名也可。 再轉投資到其他產業,諸如國際軍事產業、專注國際急遽發生戰爭的地區投資戰爭財等,以獲取利益。再將資金轉成其他數位貨幣形式,或者開曼群島等。
近人多所引用天台、唯識今學義,然多引用天台者破天台、引用唯識今學者破唯識今學,又或教授天台以破唯識、教授唯識以破天台,我以為不妥。 七住、十住等心不退雖諸經皆有說明,然為天台智者大師最早闡述,雖義與彼等所說不同,然彼等所建立義皆多為引用天台宗實際創始者智者大師所說。 而近人學唯識今學者,以為玄奘、窺基二師等人否定天台智者大師說、甚或舊譯所言,然奘、基二師與智者皆為善擇諸法,如智者辨南北地論師、攝論師謬見,窺基法師於《雜集論述記》多所引用舊譯名相,諸如:初、二、三、四禪,彼人說舊說四禪義多所錯謬,然善解因明、對法論之窺基法師亦多建立,究竟是彼正抑或基師義正?也有人說天台智者言論為憑空想像,然,智者大師亦深入阿毗達摩,在當時,已經翻譯了許多論書,智者大師諸書皆多所引用。
台灣,並不缺少迷信,你說,宗教自由,但,心靈自由嗎? 我想不是。 政治家或者企業人物利用宗教信仰以求廣大群眾將諸目光投射於其個人,目的無他,股價增值外,也造成群眾狂熱的運動熱潮。 任何有真實信仰者,都不會利用自身信仰以求諸目光。
《梵網經》為近代日本、中國學者評論為偽經,所根據者論點不過如下: 一、 鳩摩羅什未譯。二、 鳩摩羅什於秦王姚興逼迫下與妓女同住。三、...
安慧系是否被玄奘、窺基法師排擠? 《成唯識論述記》引用最多的經論主要有:《瑜伽師地論》(《大論》)、《對法論》(雜集論)、《阿毗達摩俱舍論》、《攝大乘論》。特別是《瑜伽師地論》,總共有537處引用。
日本創立70年、位在東京文京區的中山書房佛書林關門了。 曾經出版《佛教大系》數十冊的出版社終於也抵不過現在快速世代的碎片閱讀而收店。 《佛教大系》我是在二十多歲就陸續閱讀的,特別是《成唯識論三箇鈔》,總共收集論文本身、加上述記、了義燈、演密與樞要合輯完成。編者群花費二十六年的時間編輯《佛教大系》數十冊。 該書本身的重要性在於將諸本以「對讀」模式排版,這對於修學佛法者,不論天台、唯識、淨土、禪宗、俱舍、三論宗都有相當大的幫助。 我曾經親自去拜訪三次,每次都見到女店主中山治子女士以極為親切的方式招待著我。
說佛教是受到印度瑜伽派之影響而成立,倒不如說佛陀是了解了當時印度六派哲學之缺點而建立佛法。印度瑜伽派之《瑜伽經》撰述者波顛闍利顯然於他的時代,曾經學過阿毗達摩、其經文對唯識陳那菩薩之自證分有所破。 如《瑜伽經》第四、十九頌中說:「心不能照見自身,因為它是所認識的對象。」 《述記》說:「若無自證分,相、見二分無所依事故,即成別體心外有境。」
心如果追求永遠,就會有不斷的煩惱。因為有對永遠的慾望,所以有為了這種慾望的渴求而造下愚癡、惡見的可能。 許多人認為要找一個老師、或者所謂真修實證的,不是到遠方,如海外諸國,就是到那種自稱有點小神通、搞神祕主義權威的場所,就是他所想要的。 因為這種想找到捷徑的慾望,所以才有愚癡的邪見產生。 真理沒有任何捷徑,老師也是如此。
有人說:「利用這個覺知心找到那個本來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心,而能現前了知這個如來藏心能生一切五蘊十八界法,了知真如無為的作用顯示,才是真正證悟的人。」 略評:以覺知心找到覺知、不覺知、與覺知心體性不同之覺知受用心,本身亦是有為心,何以故?有作用故,必是有為法。 另,有人說,此如來藏心能生一切法,然能生、所生皆為生滅法、能生故有為、有作、無常故。
郭沫若、馮友蘭皆為文人馬屁之典範,二者皆於文革中為了保全性命而批孔。 1973年批林批孔(批判林彪、孔子)的馮友蘭,竟然也是現代新儒家,自宗尚且不立,焉能為新儒家?文革中,孔子的墳墓也被破壞。相對的,梁漱溟於文革中拒絕批孔而遭批鬥。雖然梁漱溟對於佛學上的見解有錯謬,但其人格與骨氣,卻顯得十分可貴。 現代新儒家也只有梁漱溟、方東美人格足以敬仰。其他諸如熊十力等輩,竄改與呂澂信件內容再出版,顯見其人格低劣。無德則無真慧。 魯迅其師章太炎一生與孫中山意見相左,魯迅說其師:「考其生平,以大勛章作扇墜,臨總統府之門,大詬袁世凱包藏禍心者,並世無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者,並世亦無第二人。這才是先哲的精神,後生的楷模。」
〈二諦義〉:此依該章整理二諦義,於諸諦中按照聲聞、獨覺、菩薩乘列次說明。 世俗諦四種名者:一、世間世俗諦,亦說為有名無實諦;隱覆真理,當世情有,墮虛偽中,名曰世間;凡流皆謂有,依情名假說,名為世俗。第一世俗體者,《顯揚論》說:「謂所安立瓶、軍林等,我、有情等。」或無實體,或體實無,但有情名,都無體性。然通有用、無用二法:瓶等有用,我等用無。《涅槃》第十三云:「有名無實,如我、眾生乃至旋火之輪,及名、句等五種世法,是名世諦。」眾生等無用,火輪等體無。 聲聞乘:謂所安立瓶、軍林等,我、有情等。此中唯取所執實我,不取實法。設執實法,不障果故,亦不取之。
〈十二分章〉:十二分教總共有:一、契經;二、應頌;三、記別;四、諷誦;五、自說;六、緣起;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廣;十一、希法;十二、論議。十二種名稱,皆為攝受一切三藏教理。
〈諸藏章〉:素呾纜等三藏者,《成實論》說:「修多羅者,直說語言。」、《雜心論》說:經有五義,謂出生、涌泉、顯示、繩墨、結鬘五義。」今依照大乘所解釋:「梵言素呾纜,此名契經」。 阿毗達摩,達摩即是法義,阿毗有四種義:對法,數法、伏法、通法四種義。
〈諸乘義林〉:明了增減者,或者說一乘,如《法花經》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或者說二乘。世親《攝大乘論》初說:「上乘、下乘有差別故。」
〈五心章〉:率爾、尋求、決定、染淨、等流等五心,略以十二門分別: 一、列名; 二、辨相; 三、八識有無; 四、剎那多少; 五、亂不亂生; 六、諸心對辨; 七、初後廣略; 八、諸位闕具; 九、三性所收;十、緣生總別;
今擇〈總料簡章〉、〈唯識義林〉、〈諸乘義林〉、〈諸藏章〉、〈十二分章〉、〈斷障章〉等章內文大意以響: 〈總料簡章〉:建立三時教:以弘揚四阿笈摩等,是初時教;諸說般若空經,以隱密言義總說諸法無自性的緣故,為第二時教;以《華嚴》、《深密》、唯識經論教等顯了言說三無性,非空非有中道教故,立第三時教。 並以《雜心》、《成實》、《中》、《百》、《涅槃》古大德義,總立四宗:
2016年有幸於日本東京博物館與東京藝術大學見識到日本修復團隊於阿富汗巴米揚大佛修復工程的成果。 巴米揚大佛主要位於巴米揚山谷內的兩尊東、西大佛,東大佛為釋迦牟尼佛、西大佛,則為彌勒菩薩的立像雕刻,東大佛高三十七米、西大佛則高五十五米,為世界上最大的雕刻立佛像。塔利班炸毀的大佛,即是西大佛。巴米揚大佛建立於西元六世紀。 中國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