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長專欄 / President's Column
王穆提社長隨筆:任何有真實信仰者,都不會利用自身信仰以求諸目光
台灣,並不缺少迷信,你說,宗教自由,但,心靈自由嗎? 我想不是。 政治家或者企業人物利用宗教信仰以求廣大群眾將諸目光投射於其個人,目的無他,股價增值外,也造成群眾狂熱的運動熱潮。 任何有真實信仰者,都不會利用自身信仰以求諸目光。
王穆提社長隨筆:關於近代學者舉《梵網經》偽經一點想法
《梵網經》為近代日本、中國學者評論為偽經,所根據者論點不過如下: 一、 鳩摩羅什未譯。二、 鳩摩羅什於秦王姚興逼迫下與妓女同住。三、...
王穆提社長隨筆:關於唯識宗安慧、圓測、起信論爭議,兼說在家居士能否領導僧團一點意見
安慧系是否被玄奘、窺基法師排擠? 《成唯識論述記》引用最多的經論主要有:《瑜伽師地論》(《大論》)、《對法論》(雜集論)、《阿毗達摩俱舍論》、《攝大乘論》。特別是《瑜伽師地論》,總共有537處引用。
王穆提社長隨筆:中山書房佛書林 合掌
日本創立70年、位在東京文京區的中山書房佛書林關門了。 曾經出版《佛教大系》數十冊的出版社終於也抵不過現在快速世代的碎片閱讀而收店。 《佛教大系》我是在二十多歲就陸續閱讀的,特別是《成唯識論三箇鈔》,總共收集論文本身、加上述記、了義燈、演密與樞要合輯完成。編者群花費二十六年的時間編輯《佛教大系》數十冊。 該書本身的重要性在於將諸本以「對讀」模式排版,這對於修學佛法者,不論天台、唯識、淨土、禪宗、俱舍、三論宗都有相當大的幫助。 我曾經親自去拜訪三次,每次都見到女店主中山治子女士以極為親切的方式招待著我。
王穆提社長隨筆:《瑜伽經》波顛闍利、自在黑、陳那、世親
說佛教是受到印度瑜伽派之影響而成立,倒不如說佛陀是了解了當時印度六派哲學之缺點而建立佛法。印度瑜伽派之《瑜伽經》撰述者波顛闍利顯然於他的時代,曾經學過阿毗達摩、其經文對唯識陳那菩薩之自證分有所破。 如《瑜伽經》第四、十九頌中說:「心不能照見自身,因為它是所認識的對象。」 《述記》說:「若無自證分,相、見二分無所依事故,即成別體心外有境。」
王穆提社長隨筆:真理不在遠方
心如果追求永遠,就會有不斷的煩惱。因為有對永遠的慾望,所以有為了這種慾望的渴求而造下愚癡、惡見的可能。 許多人認為要找一個老師、或者所謂真修實證的,不是到遠方,如海外諸國,就是到那種自稱有點小神通、搞神祕主義權威的場所,就是他所想要的。 因為這種想找到捷徑的慾望,所以才有愚癡的邪見產生。 真理沒有任何捷徑,老師也是如此。
王穆提社長隨筆:能生、所生皆為生滅法、能生故有為、有作、無常故
有人說:「利用這個覺知心找到那個本來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心,而能現前了知這個如來藏心能生一切五蘊十八界法,了知真如無為的作用顯示,才是真正證悟的人。」 略評:以覺知心找到覺知、不覺知、與覺知心體性不同之覺知受用心,本身亦是有為心,何以故?有作用故,必是有為法。 另,有人說,此如來藏心能生一切法,然能生、所生皆為生滅法、能生故有為、有作、無常故。
王穆提社長隨筆:人或時代的抉擇
郭沫若、馮友蘭皆為文人馬屁之典範,二者皆於文革中為了保全性命而批孔。 1973年批林批孔(批判林彪、孔子)的馮友蘭,竟然也是現代新儒家,自宗尚且不立,焉能為新儒家?文革中,孔子的墳墓也被破壞。相對的,梁漱溟於文革中拒絕批孔而遭批鬥。雖然梁漱溟對於佛學上的見解有錯謬,但其人格與骨氣,卻顯得十分可貴。 現代新儒家也只有梁漱溟、方東美人格足以敬仰。其他諸如熊十力等輩,竄改與呂澂信件內容再出版,顯見其人格低劣。無德則無真慧。 魯迅其師章太炎一生與孫中山意見相左,魯迅說其師:「考其生平,以大勛章作扇墜,臨總統府之門,大詬袁世凱包藏禍心者,並世無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者,並世亦無第二人。這才是先哲的精神,後生的楷模。」
王穆提社長隨筆:《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七)〈二諦義〉
〈二諦義〉:此依該章整理二諦義,於諸諦中按照聲聞、獨覺、菩薩乘列次說明。 世俗諦四種名者:一、世間世俗諦,亦說為有名無實諦;隱覆真理,當世情有,墮虛偽中,名曰世間;凡流皆謂有,依情名假說,名為世俗。第一世俗體者,《顯揚論》說:「謂所安立瓶、軍林等,我、有情等。」或無實體,或體實無,但有情名,都無體性。然通有用、無用二法:瓶等有用,我等用無。《涅槃》第十三云:「有名無實,如我、眾生乃至旋火之輪,及名、句等五種世法,是名世諦。」眾生等無用,火輪等體無。 聲聞乘:謂所安立瓶、軍林等,我、有情等。此中唯取所執實我,不取實法。設執實法,不障果故,亦不取之。
王穆提社長隨筆:《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六)〈十二分章〉、〈斷障章〉
〈十二分章〉:十二分教總共有:一、契經;二、應頌;三、記別;四、諷誦;五、自說;六、緣起;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廣;十一、希法;十二、論議。十二種名稱,皆為攝受一切三藏教理。
王穆提社長隨筆:《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五)〈諸藏章〉
〈諸藏章〉:素呾纜等三藏者,《成實論》說:「修多羅者,直說語言。」、《雜心論》說:經有五義,謂出生、涌泉、顯示、繩墨、結鬘五義。」今依照大乘所解釋:「梵言素呾纜,此名契經」。 阿毗達摩,達摩即是法義,阿毗有四種義:對法,數法、伏法、通法四種義。
王穆提社長隨筆:《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四)〈諸乘義林〉
〈諸乘義林〉:明了增減者,或者說一乘,如《法花經》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或者說二乘。世親《攝大乘論》初說:「上乘、下乘有差別故。」
王穆提社長隨筆:《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三) 〈五心章〉、〈唯識義林〉
〈五心章〉:率爾、尋求、決定、染淨、等流等五心,略以十二門分別: 一、列名; 二、辨相; 三、八識有無; 四、剎那多少; 五、亂不亂生; 六、諸心對辨; 七、初後廣略; 八、諸位闕具; 九、三性所收;十、緣生總別;
王穆提社長隨筆:《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二)〈總料簡章〉
今擇〈總料簡章〉、〈唯識義林〉、〈諸乘義林〉、〈諸藏章〉、〈十二分章〉、〈斷障章〉等章內文大意以響: 〈總料簡章〉:建立三時教:以弘揚四阿笈摩等,是初時教;諸說般若空經,以隱密言義總說諸法無自性的緣故,為第二時教;以《華嚴》、《深密》、唯識經論教等顯了言說三無性,非空非有中道教故,立第三時教。 並以《雜心》、《成實》、《中》、《百》、《涅槃》古大德義,總立四宗:
王穆提社長隨筆:巴米揚大佛東大佛天井壁畫修復隨記
2016年有幸於日本東京博物館與東京藝術大學見識到日本修復團隊於阿富汗巴米揚大佛修復工程的成果。 巴米揚大佛主要位於巴米揚山谷內的兩尊東、西大佛,東大佛為釋迦牟尼佛、西大佛,則為彌勒菩薩的立像雕刻,東大佛高三十七米、西大佛則高五十五米,為世界上最大的雕刻立佛像。塔利班炸毀的大佛,即是西大佛。巴米揚大佛建立於西元六世紀。 中國唐朝...
王穆提社長隨筆:日本大正藏非最精準大藏經
攝法歸無為之主,故言一切法皆如也;攝法歸有為之主,故言諸法皆唯識;攝法歸簡擇之主,故言一切皆般若。 今日與日本友人談及佛教大藏經編輯一事。他們的觀念還是落在大正藏最精準。 一般日本人並不知道民初歐陽竟無編輯的藏要三輯、以及金朝的趙城金藏。
王穆提社長隨筆:真如緣起若是正說,玄奘、義淨三藏何故不說?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疑似藉由日本最後的遣唐使圓仁(慈覺,為日本天台宗三祖)的名義,傳回北宋,其真如緣起品,非常有問題。 查詢了自己整理出來的大正藏後半部,將近六千三百二十一頁的日本法相唯識、中觀、俱舍宗諸論疏,皆無真如緣起說。有此說者,泰半為日本天台宗學者。 那麼,真如緣起,在中國呢?
王穆提社長隨筆:佛法說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佛法說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或四法印,由前三法印,加上有漏皆苦。 從世間法上體會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漏皆苦,最容易,所以,不論大乘、二乘見道皆是諦觀四聖諦:苦、苦集、苦滅、苦滅道諦,而於見道位前修四加行,如:暖、頂、忍、世第一法。 如《坐禪三昧經》說暖位必觀苦,觀緣如射博,如觀苦四種:因緣生故無常:諸苦因緣生,故非真常,乃是無常法。身心惱故苦:世俗法令身心俱受惱,所以為苦。...
王穆提社長隨筆: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身心澄淨
回來後,洗澡梳洗一番。 隨後,靜坐些許。 靜坐,在佛教上的名詞稱為「止觀」、「禪那」、或者「三昧」,以止觀最能表達靜坐所要依止的方向,而「三昧」則需四禪後,修出世間禪為主,當然智者大師的著作常用「三昧」來替代止觀,但是得小心了解前行需要具備哪些緣? 緣於一境、作意觀察,如修止的時候,亟欲睡眠、則換成修觀,倘若修觀時,意念紛飛,則轉為修止。 睡眠無、雜念極少,順勢修止,專注所緣一境。 我是習慣依止念佛的淨念相繼的,以前修學過不淨觀、因緣觀、四大觀、阿那波那入出息觀等止觀法門,爾後則覺念佛淨念相繼不斷的止觀最得力,自身習氣,諸如:傲、慢、瞋等最容易伏除,止觀得力與否,端賴自身習氣是否得以伏除、暫不現行為好。
王穆提社長隨筆:從禪發慧,能斷結使。無定之慧,如風中燈。
「從禪發慧,能斷結使。無定之慧,如風中燈。」---智者《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 連日來,每日修學止觀的時間約莫五小時。 止觀的書籍很多,大抵上,入門者、甚至深學者只需要先專注兩件事即可:* 止於一境(無分別影像)* 於所緣境作意觀察(有分別影像)
王穆提社長隨筆:天台小止觀辨真妄止觀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為天台小止觀,智者大師為了他世俗上的兄長所說的止觀法門,言簡內文短。 對於現在修學禪定(止觀)者,有許多幫助。倘若遇到下面的境界,則需要注意、辨別自己目前的情況、以及所謂的老師的情況。 有許多社會上的人教授人家靜坐(止觀、禪修),但很多人往往走錯了方向、錯用了心,與境界結合,或者說看見佛像為見佛性、或者說肉眼可見佛性等。 那麼,無肉眼者,是否則不能見佛性了呢? 所謂的佛性,指陳的是成佛的可能性、無漏種,而非是說你的肉眼真的見到了特殊現象、乃至根、塵、識所和合的假相。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關於分辨止觀真偽的方法,非常簡單,智者大師先說邪偽的禪法現象、再說真正的禪相,一般來說,邪禪,都是在色身上起了種種執著的作用,起了作用再對其中生執著想,就與鬼神法相應了,這一相應了,就會說自己是菩薩、聖者降臨,甚或者說是其他宗教的聖者降臨。
王穆提社長隨筆:眾生於識染著,染著故繫,繫故生惱
「摩訶男!何因、何緣眾生有垢,何因、何緣眾生清淨? 摩訶男!若色一向是苦,非樂、非隨樂、非樂長養、離樂者,眾生不應因此而生樂著。 摩訶男!以色非一向是苦,是樂、隨樂、樂所長養、不離樂,是故眾生於色染著;染著故繫,繫故有惱。 摩訶男!若受、想、行、識一向是苦,非樂、非隨樂、非樂長養、離樂者,眾生不應因此而生樂著。 摩訶男!以識非一向是苦,是樂,隨樂、樂所長養、不離樂,是故眾生於識染著;染著故繫,繫故生惱。 摩訶男!是名有因、有緣眾生有垢。」---《雜阿含經》81經
王穆提社長隨筆:佛法非知識系統、法華經、宗門解答
對於先前所提之疑問、佛法經典上等問題,因您所提到之問題實屬佛教數千年來眾多人之疑惑,本可撰書多部,然 佛以明示,菩薩造論本不欲顯己德、且諸多聖者亦造諸論以宏法教,如證等覺果位之...
王穆提社長隨筆:何謂止觀、涅槃、輪迴說
問一:何謂止觀? 答:《瑜伽師地論》云:「云何名止?謂由修習循身念故;以觀為依,如理修止。又言止者,謂於其內正安住心。」「云何名觀?謂於內外諸大種色、及所餘蘊,正抉擇慧;說名為觀。」 一般之行者作意修學增上定學,有的是從「觀」門入手、有的是從「止」門入手、有的為二者兼修,然「觀」者若無建立於「止」上,則徒勞無功,有情皆能散觀一切所緣事物故,以是故,大多修持瑜伽之行者(非印度教之「瑜珈」),皆於所緣境中,首須諦觀一境作為所緣而修止,如念佛法門、四念住之身、受、心、法念住法門,乃至不淨觀、法身觀皆是如此。 初修止者,雖有雜念,然亦有一相續作意之念心所延續不斷,方可修成,並非執意壓制自心之虛妄想念,此中需恆時修持者方知,另外,如佛教裡頭三轉法輪之法相唯識學之根本大論---《瑜伽師地論》所言:「云何名觀?謂於內外諸大種色、及所餘蘊,正抉擇慧;說名為觀。」能對於諸法生起抉擇慧之正受觀察時,方可名為「觀」,如同上言,一般凡夫有情但為雜觀、散觀而已,如詩人、作家之觀察世間諸相後,於八識心王之五遍行心所有法之一的「想心所」之功能,即所謂有情在諸類名相、語句、文義以熏習為其所緣,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再依心所而起,與八識心王俱轉相應,而取相為其所攝法體,進而發言議為業, 方能取相後,進而生起對於諸法之思維觀察。
王穆提社長隨筆:若實有我者,墮於苦處時,何能不出離
下午,走在中山北路上,靜靜的觀察著身心的運轉,體察著諸法無常的現起,思維著布施對於佛弟子所實際體驗的意義。 恰巧一位比丘尼法師行於此路上,托著缽、依著...
王穆提社長隨筆:《藏要》
為上海書店版之藏要,總共分為三輯十冊,涵蓋了七十餘種三藏典籍,四百餘卷經文,原本藏要之編纂工程,原意是總分為六輯,後因諸多因素而成為現在所呈現的三輯本。 ...
王穆提社長隨筆:米蘭昆德拉的《無知》
「過去,她一直都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的流亡是一種不幸。但此刻,她在問自己,這是否只是不幸的一種幻覺?一種以所有人看待流亡者的方式造成的幻覺呢?她難道不是用一套別人塞給她手中的標準在看待自己的生活嗎?」 「他們兩人就這樣被歸了類,貼上了標籤,人們評判的標準,便是他們對各自標籤的忠實程度(是的,大家竟然把這誇張地叫作:忠于自我)。」
王穆提社長隨筆:《中阿含‧未曾有法品‧薄拘羅經》舉尊者十一事略註
一、於是。尊者薄拘羅因此異學問。便語諸比丘。諸賢。我於此正法.律中學道已來八十年。以此起貢高者。都無是想。若尊者薄拘羅作此說。是謂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註:此中明斷「貢高我慢」之習氣。 二、復次。尊者薄拘羅作是說。諸賢。我於此正法.律中學道已來八十年。未曾有欲想。若尊者薄拘羅作此說。是謂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