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穆提社長隨筆:文本與脈絡

圖片說明:日本山形縣慈恩寺。

研究或者學習佛法、佛典,應當朝向文本與脈絡兩種方向去重視。遇到有疑問,則需要收集諸家多本去做對讀,而不是依照自宗的解釋,並且一一列出各種文本解釋之意義。而脈絡呢?則是去理解當時代中所產生的經論註疏各家之依據文本之背景、時空、詮釋者、翻譯三藏之地理位置,最好連註疏者所根據之經論翻譯年代去思考當時為什麼要去這樣的註解或者詮釋,畢竟像陳、隋之間的天台智者大師並不會引用大唐 玄奘三藏翻譯之經論,時代不同故,所翻經論梵文亦不同。

 

收集文本並且自身透過斷句、標點、句句字字與文句中的空白去分析文本,過程辛苦,但會減少自己對自宗情感上的依賴,而脈絡則會理解當時之時空背景、人類學上之各種歷史依據,如此方不會過於維護自宗,而顯得非理性的研究與學習,每個眾生都認為自宗最勝,然實際上卻遠離了理性的學習佛法。

諸多人為什麼會落在對八、九識、真識、真如等錯解,原因就在於對文本、脈絡二者並不理性的看待。也有許多學者採用西歐哲學諸如康德、黑格爾、尼采、傅柯等作為比較,實際上方法類似比較宗教學。根據文本、脈絡而將同一時代相關諸義經論疏解按照不同語系諸如漢、藏、日、越、韓、巴、尼、中亞語系、傳承、作者去思考,方能去除非理性上的情感依戀、也不會妄自造出文本本身上未說之義、更不會曲解他宗之義。

實際上,許多世俗上的事情也需如此看待,避免自己隨時因為情感上的依賴而帶入偏見。

 

 

(圖片說明:日本山形縣慈恩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