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穆提社長隨筆:台灣運動產業思考

台灣要長久發展運動產業就得借鑑日本與中國大陸。

為什麼許多台灣選手都跑到中國訓練?原因無他,因為中國職業、商業賽程多,有許多獎金可以拿,這對於運動選手來說,是個生計與獲獎的歷程。但是台灣的政府等到奧運過後,是否能夠增加地方創生的機會?還是也一樣需要運動員自我尋找職業賽等商業競賽或者培訓?

台灣雖然有種種補助,但那是要獲得國際獎賞的運動員才能獲得,在起步與獲獎之間,有許多障礙要克服,畢竟運動選手也是一種職業,缺少了諸多運動產業的工會、於運動選手自身難以獲得補貼,除非是明星選手之外,但也需要企業捐款贊助,如同台灣桌球選手莊智淵獲得鴻海郭董贊助一樣,若無贊助、商業競賽,選手生涯就需依靠借錢過日子,但能夠借錢借多久?縱使連奧運柔道銀牌的台灣原住民選手也是等到獲獎之後,台灣的官員才跑到對方家裡然後說要拓寬他們家巷弄的寬度,有這樣短期操作、藉由他者曝光自己的政治人物,台灣運動員還會有什麼樣的未來?

在日本,像是東京都就有諸多區、市於當地由政府與企業培養出足球選手,而足球也有相關的配套職業賽事、培訓中心,只要到當地的車站都能見到當地政府宣傳當地球隊的廣告、商家也是如此,這就是地方創生的團體戰。亞洲,至少台灣距離日本還有一大段距離。

文化工作也是如此,換個政黨就換了方向,本來繪畫水墨畫的前輩都難以申請到補助,畢竟他們是以「中國水墨、書法」為主的,而非以台灣創作為主之當代藝術,藝術文化工作者也有生命週期,所以他們會想前往中國市場發展,也不是沒有道理。之前我手邊的前輩藝術家在中國就有十幾座美術館,幾乎都是官方協助地方建設該位藝術家的美術館,當然你可以說這是制度不同,然而,對藝術工作者來說,現實就是販售藝術品、拓展商機與知名度,文化更需要長期拓展,其中所費不貲。

期盼我國政府於奧運賽事之後,能夠切身思考對於台灣運動選手有個可以結合地方創生與職業發展的空間,而非僅只是喊口號,畢竟對他們來講,總不能一直借錢生活然後去參加國際賽事吧。


不論誰上台、誰下台,國民的職業生活並不會因為上台、下台而改變多少,如果國民抱持這樣的心態,台灣會有希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