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穆提社長隨筆:二乘無餘依涅槃位是否有阿賴耶識?

《瑜伽師地論》『唯』『餘』說真如
《瑜伽師地論》對於二乘阿羅漢無餘依涅槃的定義,如該論卷第八十云:「問:諸阿羅漢住有餘依涅槃界中住何等心,於無餘依般涅槃界當般涅槃?

答:於一切相不復思惟,唯正思惟真無相界,漸入滅定,滅轉識等,次異熟識捨所依止。由異熟識無有取故,諸轉識等不復得生,唯餘清淨無為離垢真法界在。於此界中般涅槃已,不復墮於天、龍、藥叉、若乾達縛、若緊奈洛、若阿素洛、若人等數。以要言之,所有有情假想施設,遍於十方一切界、一切趣、一切生、一切生類、一切得身、一切勝生、一切地中,非此更復墮在彼數。何以故?由此真界離諸戲論,唯成辦者內自證故。」

 

此中問說:即一切阿羅漢住有餘依涅槃界之中住於何等心,而於無餘依般涅槃界當般涅槃?

答曰:於一切相不再思惟,僅只正思惟真無相界,逐漸入於滅盡定,再滅轉識等,再次異熟識捨所依止。由異熟識無有取法之故,七轉識等不再得生,僅只清淨無為法離垢真如法界存在。

此中,對於定性阿羅漢,彌勒菩薩說:「『唯』『餘』無為離垢真法界在。」此中,唯者,僅只義;餘者,剩義,即是言僅只清淨無為法離垢真如法界存在。並非在說第八識。《成唯識論》言:「阿賴耶識俱有所依亦但一種,謂第七識。彼識若無;定不轉故。」彌勒菩薩已說「諸轉識等不復得生」,故第八識無有俱有依,若無俱有依,如何獨存?菩薩於此而定義無餘依涅槃界為「唯餘清淨無為離垢真法界」故《成唯識論》云:「三、無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餘依亦滅。眾苦永寂,故名涅槃。」

體無變、相有變即數論宗
如又言「第八識因斷俱有依、了別等行相而成為真如法性」者,此義則如同數論宗解,如慈恩基師《成唯識論述記》言:「若言心性即是心體,體能緣法,此中說心,應同數論,謂彼大等,相雖轉變,而體常一。此即有漏心相轉為無漏。以無漏心體作無漏故,非前體滅,故言性常。失前有漏相,得無漏相故,名相轉變。」彼等所執體無轉變,相有變義,故學人於此即知,執體無變、相有變者,類同此數論外宗所執。

 

滅盡定不等於無餘依涅槃
按倫師《論記》解:「第四、釋住門中,言『漸入滅定』者,若慧解脫人,欲入無餘時,未必入滅定,今約俱解脫故,說先入滅定。亦可羅漢將入無餘時,要入滅定,不須出定,遂入無餘。此即住於第八識入般涅槃,不同小論住第六異熟心等而般涅槃。」此即云俱解脫阿羅漢入無餘依涅槃之前,必須先入滅盡定。然於「入」義,即知有言住於第八識入無餘依涅槃者,兩者即非一。故後又言「不同小論住第六異熟心等而般涅槃」。若依《論記》此解,即知,有執「第八識因斷俱有依、了別等行相而成為真如法性者」者,執著認為「入般涅槃為第八識,只不過成為真如法性者」能成立者,亦應當如《論記》後句言小論(聲聞乘論)入般涅槃亦是為第六識成為真如法性,然實際上,《論記》並非如此說

倫師《論記》此段乃是言「俱解脫阿羅漢入無餘依涅槃之時,必須要先入滅盡定而不須出滅盡定之故,順遂入於無餘依涅槃,所以故說此即俱解脫阿羅漢因滅盡定依唯識上講有第八識,再入般涅槃,不同於聲聞乘論滅盡定住如第六異熟心等而般涅槃。」此中「根本不是」言「無餘依涅槃有第八識成為真如」,而是在說明「滅盡定」依大乘唯識宗有第八識存在,俱解脫阿羅漢若是要入無餘依涅槃之前,必須先入滅盡定,慧解脫阿羅漢若是意欲入無餘依涅槃時,未必入於滅盡定。然卻有學人將後句「不同小論住第六異熟心等而般涅槃。」刪除,僅只呈現「此即住於第八識入般涅槃」之前句,而導致錯解

故彼所執「第八識因斷俱有依、了別等行相而成為真如法性者」,如同數論所執,亦非論中所言之義。

 

迴向菩提聲聞示現無餘依不等於入無餘依
又故《集成編》說:「定性二乘入無餘依之時,身智都滅唯有清淨真如在。或妄解云:無餘依位身智猶在,如瑜伽八十說供佛等事。今謂:誤錯之甚矣。觀《瑜伽》《唯識》等諸論,不見說無餘依位有色心等,如八十文彼是示現無餘涅槃非實,何以彼為證?具如別章中辨。」即知,大論卷八十所言聲聞入無餘依涅槃,乃是「示現」,而非實際上捨一切依入無餘依涅槃。如《瑜伽》言:「由此因緣,皆作是念:『某名尊者於無餘依般涅槃界已般涅槃。』彼以所留有根實身,即於此界贍部洲中,隨其所樂,遠離而住,一切諸天尚不能睹,何況其餘眾生能見。彼於涅槃多樂住故,於遍遊行彼彼世界親近供養佛菩薩中,及於修習菩提資糧諸聖道中若放逸時,諸佛菩薩數數覺悟;被覺悟已,於所修行能不放逸。」此即說迴向菩提聲聞。

 

定性阿羅漢於無餘依位與佛無差
《成唯識論》說二乘無餘依而言:「此位唯有『清淨真如』,離相湛然,寂滅安樂,依斯說彼與佛無差;但『無』菩提利樂他業,故復說彼與佛『有異』。」菩提者,四智菩提者也,所謂八識轉四智心品,於此無餘依位無有,故佛訶定性聲聞入無餘依涅槃,即是此義,若無四智心品者,則無一切菩提道可成,故慈恩基師於此又云:「爾時雖無二乘身智,而由二乘能證此滅,可說二乘有『無餘依』,非有身智在時可說二乘名有『無餘依』。依實「真如」說,三乘無別;依菩提說,三乘差別;亦可依無住處說,三乘有異。」。

 

阿賴耶識十門義與護法菩薩所言涅槃義
然又可從阿賴耶識十門義,決定了知阿賴耶識乃是有為法,如說:自相為能藏所藏執藏與攝持因果義、果相為異熟、因相乃一切種、所緣為執受處、行相為了與不可知、相應五遍行、五受唯捨受、三性無覆無記、因果譬喻恒轉如暴流、伏斷位次阿羅漢位捨等十門,此等即為有為法,有相故。《成唯識論》既說因相即為一切種識,乃是說本識中能生自果功能差別,功能者即種子相,既然有自果功能差別義,如何能轉為真如無為法?

護法菩薩《廣百論釋》言:「住無餘依般涅槃位,前蘊永滅,後蘊不生,其中都無諸蘊相續,既不見有般涅槃者,依何說有真實涅槃?若於爾時亦許施設,有其真實補特伽羅,便墮如來滅後定有見處過失。若於爾時不施設有補特伽羅,還同前過,般涅槃者既不可得,是故決定無實涅槃,以於世間都未曾見無貪等者,有貪等故,設復計有涅槃所依,是則涅槃有所依故,應如貪等,其性無常。又若涅槃體是有者,則有緣相而可了知應如色等不出生死,如說世尊,若求涅槃體實有者,不出生死。所以者何?言涅槃者,永滅眾相,離諸散動,此經義言,一切世間散動妄見皆永離故。彼所發起所取能取相永滅故,證得涅槃。是故涅槃決定非是一切有執所依緣處,有說二句,如其次第,涅槃永滅所緣眾相,永離一切能緣散動,涅槃既絕眾相散動,不可以有而取涅槃。」

無餘依涅槃位前蘊既然永遠熄滅,於後蘊不再生起,其中都無有一切五蘊相續不斷,依《百法》阿賴耶識乃是識蘊所攝,轉為圓成實性,依然為識蘊有為法,如何成空性?既然不見有般涅槃者(人我),那麼,此中又依何而說有真實涅槃可得?(斷我),倘若此時亦承許有施設一切法,而有真實補特伽羅(如執無漏識等),便墮於如來滅後決定有其見處之過失。倘若於此時不施設有補特伽羅者,還是與前過相同,於涅槃執有我無我等義故。般涅槃者既然不可了得,所以決定說無有實涅槃,以於世間法都未曾見過無有貪等法者,正因為有貪等法之故,而假設計取有涅槃所依法,雖然涅槃有所依法之故,應當如貪等法,其涅槃性應當是無常法。

又若說涅槃體決定是有者,則決定有緣相而可了知應當如色等法而不出於生死輪轉,如同 佛世尊所言,若是求取涅槃體實有者,不能出於生死法。這是為什麼?說涅槃者,乃是永遠熄滅一切相,離於一切散、動等法,此經義說,一切世俗世間散動虛妄見法皆於涅槃永離之故,彼一切世俗世間散動虛妄見法所發起一切所取、能取之相永遠熄滅之故,而說證得涅槃。所以說,涅槃決定不是一切有執、所依、緣處法,有說施設、不施設真實補特伽羅二句皆非正義,如上所說次第,涅槃乃是永遠熄滅一切能緣、散動等法,涅槃既然絕於一切相散動,不可於此而「有」取證涅槃義,有有法故。

 

第八識持無漏種之重要
然,第八識於大乘佛果位,因為受持無漏種等,故有無垢識,若無有第八無漏淨識,則一切無漏種無有所依,正因為有第八無漏淨識能持淨種、淨種所依附於第八識,如是佛果功德才有如《佛地經》所言佛地功德等義。一分學人執無有第八識者,則難以會通《佛地經》。一分學人又執無論於何位皆有第八識,包括無餘依涅槃位,然無餘依涅槃者,彌勒菩薩已說「唯餘清淨無為離垢真法界在,無有一切依故」。前者為斷見、後者為常見,皆有過失。

以上略說。

 

民國一一一年七月二十七日星期三
於台灣菩薩藏

 

 

 

PDF下載:

二乘無餘依涅槃位是否有阿賴耶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