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記》量云︰平等性智定有別所依識。說轉得故。如余三智。第七若無,即平等智亦應非有。『非離所依心,有能依智故。』
略論:如何於異生位假想觀察修集平等性智?《大乘集菩薩學論》 〈忍辱品〉:「所以者何?然我此身於過去際無量無數生死輪轉,靡所不造。或處地獄畜生琰魔羅界,乃至今在人趣耽味飲食,諸欲受用聽受非法,艱苦追求邪命資養,多種逼迫,然於身命曾無果利,雖複種種多所營作,緣此不能自利利他,設復生死最後邊際,使諸眾生於我身份斷割支解,寧受眾苦我終不捨一切智心,亦復不捨一切眾生及善法欲。」
初地下品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時,如《樞要》:「平等性智無分別妙觀察智引,即緣真如。若妙觀察智相見道引平等智,即緣似真如相。妙觀入生空,自不成平等,唯緣第八,此相可知。若第六識入法觀位聽聞正法等,入別遊觀心,平等性智緣何境界?不可緣如及緣第八。」於相見道位因意識已轉為下品妙觀察智故能等引平等性智,令本為染污末那轉為下品清淨末那,即於「相」見道位緣似真如相,故相見道後能了知一切平等理。
《佛地經論》卷三:「如是其餘靜慮、解脫、等持、等至、陀羅尼門、三摩地門、無諍、願智、通、無礙解、如來十八不共佛法、力、無畏等,多分攝在妙觀察智;神通智通多分攝在成所作智;漏盡智通、漏盡智力,若說漏盡相續中有,四智所攝;若說緣彼漏盡涅槃,多分攝在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即能了知諸經所言,有時專說妙觀察智心品、有時說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如此能夠了知諸經法義差異,即能無礙。
又如《密嚴經》證阿賴耶識為密嚴淨土、為密嚴實佛者,此以報佛通說,故自受用一切功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