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穆提社長隨筆:若於諸欲已得出離

若於諸欲已得出離

回台不過四、五日。

趁週末投票、除瑣碎時間外,能專心致用時間亦不多。

每日猶如秒逝。

出晴、下雨、出晴、下雨,白日下雨、夜晚下雨,此時下雨。

夜晚時分,散步透氣於公園。

人之色身也需要稍微運動,不必過於激烈、只需要稍點放鬆,就能將心識(末那)因整日工作而將色身抓緊的緊繃感稍作鬆緩。

假日,繼續整理《瑜伽師地論》,對於較為艱深難懂的專有名詞,加上《法相大辭典》、《一切經音義》、《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所幸,現在有軟體可供檢索,紙本我是有的,但是要在現行的文書檔案上配之於註解,還是以軟體檢索後,再隨後加上會較為順暢。

往昔於上海、南京、台北、東京等處請書,或者搭乘飛機後轉搭高鐵、再轉搭計程車、或者稍作步行前往、或者稍作地鐵前往後再步行。

時間就這樣度過,不論白日陰晴。

你說是,求法心切嗎?我不敢如此想、也從未這樣想。一個普通人,見獵欣喜罷了。只是來到世間上的每位異生有情,有的將時間分配與娛樂、有的將時間分配與事業發展、有的則虛耗生命、有的則遇生死大事後則於人生短長之苦、無常有所體會而發出離心、有的則以習學世間六塵染愛為樂,因為是普通人,所以希望發智。

而這一思緒上來,也就跟著行動而無所顧忌,觸、作意、受、想、思,思維觀察後,就這麼做了。

現在雖然有諸多數位本、電子本,藏於手機、電腦諸間,有幾位能隨時拿出閱讀者?或者恭敬置於案牘上,膜拜紙本經論以示虔誠?發心者何?需能明白。

「若於諸欲已得出離,便能永絕隨欲愛味發起貪著諸染汙識,猶如斷截多羅樹頂,不復生長。」

「又彼事欲可愛、可樂乃至可意,若變壞時,於清淨識,諸憂愁等一切苦惱皆不得住,如蓮花葉,水滴不著。」

染汙、清淨者,端在有漏貪、瞋、癡、慢等大中小隨煩惱,習氣者種子也,亦為界義,現行了,即成異熟果,有時現時報、有時來時報,種瓜得豆,不可得也。此不可得,非空不可得,為遍計不可得,於唯識性理不可不知。

既知染汙清淨義,多聞薰習以求出離,雖知其義而未能觀察,所以需以止觀於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對境斷現。

世尊又說:「心遠行獨行,無身寐於窟,能調伏難伏,我說婆羅門。」即是此義也。

由現觀斷除延續異生煩惱障故能證真實解脫,又由斷除障礙知解所知障故能得大菩提,斷二障為真淨心義,非獨念佛以能斷障、若無四禪焉能入諦現觀?世俗五根五識亦有現觀,然此現觀與彼現觀各義不同,不可單就名相相同而以為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