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師將見道位當成能所雙泯,而能所雙泯並不是見道位的「相」。基本上,僅只是修禪定者得禪那的功夫,而非見道。
二、其對唯識宗認識有問題,唯心或者說超越唯心,僅只是唯識宗所說:攝境從識體,即一切法皆是唯識。也僅是世間道理爾。
三、要證得念佛三昧沒這麼複雜,只有一個重點,你的念頭隨時都能生起淨念相繼的念,有佛號等,也僅是入門。
四、觀佛色身作為念佛法門,不是廣論說的最深,而是觀佛三昧海經典,實際上廣論僅只是依照大論作一個大綱而已,沒說太多深細的法義。 如石法師很用心,但對於行門止觀上有些理論上的說明,缺少了實際上的印證。
云何見道?若總說,謂世第一法無間,無所得三摩地鉢羅若,及彼相應等法,由無分別奢摩他毘鉢舍那等為體相故。
又所緣能緣平等平等智為其相,由此通達所取能取無性真如故。
又遣各別有情假法假,遍遣二假所緣法智為相。云何遣各別有情假所緣法智為相?由此智於自相續中不分別我相故。不分別者,是除遣義。云何遣各別法假所緣法智為相?由此智於自相續中不分別色等法相故。云何遍遣二假所緣法智為相?由此智於一切處無有差別不分別我及法相故。
一般認為見道位要先諦觀十六品心,二乘大乘都是,不論是第十五品心、或諦十六品心見道都是一樣的論理。
隋 吉藏《中觀論疏》,卷第十三說:「若得第一義諦」下,第二釋第一義章門。既用十二因緣相生,名為世諦;知十二因緣空,即是第一義諦。悟第一義空,即十二因緣便滅;不見第一義空,則是無明。以無明故,便起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此中明見諦、思惟可通大小乘,釋小乘見、思,三師不同:一者、依《雜心》明十五心為見道,第十六心則屬脩道。成實師云:第十六心猶屬見諦。復有人云:第十六心望前屬前,望後屬後。大乘見道即是初地,二地已去,名為脩道。就十使煩惱,依毗曇宗可為三類:五見及疑但是緣理煩惱,貪、瞋、慢但是緣事煩惱。無明二分與五見、疑相應及獨頭無明,則是緣理煩惱;與上三使相應,迷事無明是緣事煩惱。斷十使,大開二位:一者、五見及疑但見諦斷,餘四惑開為二分。若從五見、疑後生,則屬見道斷。緣六塵起者,屬思惟斷。大乘見思斷者,經論不同。依《地持論》明二障三處斷:初地至十地斷惑障盡,初地至佛地斷知障盡。若約見思者,初地所斷二障,屬見諦;二地去斷二障,屬思惟斷。」
另,俱舍論說見道相關法義眾多,如:「一切菩薩決定先於無所有處已得離貪方入見道,不復須斷下地煩惱,於此中間無容得起不同類心,故諸菩薩學位不應起滅盡定。」
「論曰:諸得果時於勝果道必定未得,故住果者乃至未起勝果道時,但名住果,不名後向。然諸先斷欲界修惑一至五等,至得果時,此生必定起勝果道。由此先離三靜慮染後依下地入見道者,彼得果已於現生中必能引生後勝果道。若異此者,聖生上地應不可說定成樂根。如是已依先具倍離及全離欲入見諦者十六心位立眾聖別,當約修惑辯漸次生能對治道分位差別。」。
許多學中觀者說唯識為不了義,實際上卻連什麼是了義、不了義根本不了解。 如石對於唯識義算是外行。真懂中觀者,必知唯識與中觀說的皆是一樣的。法師應當沒有在念佛三昧下過功夫。唯識宗講唯心,也僅是其說的道理世俗諦,而非勝義勝義諦,與龍樹智度等論說的一樣。學中觀的人,還是要多下功夫,不要為了破而破,真的沒什麼意義,這顯得出其無知。學佛,如不能融會貫通,則一切無益。
按照法師的意思,佛地果位則無能所,然佛地亦有見、相等四分,只不過為圓成實性,依他清淨亦為圓成實性故。唯識宗說的能所,有時攝入人我、法我,而能覺察的心與所緣的境界,則於眾生為依他起性上起遍計所執,並不能說能所雙泯就是見道。